1140106「有了物質,那叫生存;有了精神,那才叫生活。」—雨果(法國文學家)

Line

「有了物質,那叫生存;有了精神,那才叫生活。」—雨果(法國文學家)

 

雨果這句話,用馬斯洛需求理論就可以輕鬆得到解釋。

當一個人財富自由之後,他就不會再一昧的追求財富了,他會往上追求,例如自尊、審美、自我實現等其他需求的滿足。

當然馬斯洛的理論,你早就知道了,我來幫你補充一點其他的背景知識。

一項發表於《心理學報》(Journal of Psychology)的研究探討了物質主義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

該研究基於心理學理論,試圖探討物質主義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研究的重點是個體對物質財富的追求程度,以及這種追求如何影響其整體生活幸福感。

這與雨果所提的「物質是生存的基礎,但精神是生活的意義」的觀點高度相關。

 

研究結果發現

1.負相關關係:

過度追求物質財富的參與者,其生活滿意度顯著低於精神追求導向的參與者。

表現出對物質主義的過度依賴會削弱個體從社交關係、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中獲得的滿足感。

 

2.潛在原因:

•外在動機的局限性:物質主義強調外在動機(如地位、金錢),這類動機容易導致短暫的快樂,難以提供長期的幸福感。

•社會比較:過度追求物質的人更容易進行社會比較,感受到不滿足,進而降低生活滿意度。

•忽略內在需求:與注重精神追求的人相比,物質主義導向的人往往忽略了內在需求(如自尊、成就感)的重要性。

 

實例驗證:

研究中提到了一些具體情境,例如:

– 高物質主義者:對於購買奢侈品和累積財富有強烈需求,短期內會感到滿足,但長期來看,生活滿意度呈現下降趨勢。

– 高精神追求者:注重自我成長和人際關係,雖然收入可能不如物質主義者高,但報告的生活滿意度卻顯著高於前者。

 

這項研究揭示,物質需求的滿足是生存的基礎,但要實現真正的幸福感和生活的意義,則需要注重精神追求。

這為雨果的名言提供了科學支持,也為生活規劃提供了指引: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不應忽略精神層面的價值,否則將難以實現長期的滿意和幸福。

看完心理學的理論之後,你必須明白,優質的保險顧問,不能只有章顯你的財富的,這大概率會吸引一般客戶,甚至是貪婪、心術不正的客戶。

 

你有沒有一種經驗,一台非常豪華的賓利從你前面緩緩的開過,你在會車的時候往駕駛座看去,你看到一個禿頭的中年男子,嚼著檳榔,手上還叼著煙。

你心中頓時有一種強烈的違和感?或是,一個美女,身材曼妙、衣著高雅、手裡還有一個看似價格不菲的愛馬仕包,結果她居然甩頭向路邊吐了一口痰?

我想,這大哥跟這美女不缺看的見的物質,缺的就是看不見的精神。

 

其實現在只要願意做,基本溫飽都不是問題,但在目前高度商業競爭的環境裡,你的感官每天都會受到非常多的刺激,讓你的從口袋掏出錢來。

長久在此環境中,你自然會較在乎看得到、聽得到,較簡單、直接的外在刺激,但這樣的輸入,不但缺乏深度的理解,也養成只能表淺輸入的習慣。(許多業務員一年讀不了一本書)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你是無法提升檔次的。

 

因此,你就會很容易以物質來論斷他人,開口就問「你一年賺多少錢?」,我就常被以前的老同事這樣問。

這樣問,除了關心之外,這問題背後的動機,很可能是想分個高下,或是彰顯他比我會賺錢,想證明,他留下來是對的,我離開創業是錯的。

很抱歉,我天生就好勝,除了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我也愛物質品味的追求。而且我的收入不低。

雨果說的對,單純的物質追求只是生存,若加上氣質涵養,這種看不到的精神追求,這才是高層次業務員應有的認知基本配備。

1140106「有了物質,那叫生存;有了精神,那才叫生活。」—雨果(法國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