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雷龍式銷售第一人,國華老師
「好的口才是能『傳遞資訊→說服聽眾→啟發行動』。」
上一次與你分享了溝通的,組成、障礙,與讓對方聽懂的3V法則,我想你肯定又更了解了溝通應該注意的地方。不過,這只能讓你在進行溝通的時候,讓對方理解,也就是你懂得如何有效地傳遞資訊。
接下來本週的播客要教你的是,擁有好口才之前,你應該先具備什麼條件、元素。
我先來跟你講個我很喜歡的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景公有一匹心愛的馬,交給養馬的官吏看養,並且囑咐要好好照料馬兒。誰想有一天,馬突然得了暴病死了,連養馬人都不知是何緣故。
齊景公得知後,十分傷心,同時也很生氣,一定要派人將養馬者肢解,就是四肢都砍掉來處死。
晏子此時侍立於旁,眾臣們見君王暴怒,也不知說何是好。聽齊景公一聲令下後,左右的侍衛便要進前去抓養馬者。
晏子見了,馬上站了出來,示意侍衛暫且住手,自己便向齊景公請問道:「君上,肢解人也須有個方法步驟,但不知古聖堯舜肢解人,是先從哪兒下手的啊?」
正當惱怒的景公一聽,大吃一驚,想堯舜是一代聖王,愛民如子,哪會肢解人?自己如今這樣做,怕與聖賢背道而馳,反與桀紂為伍了。內心有所慚愧,便順口說道:「從寡人開始。」侍衛們一聽,於是退下。
雖收回肢解之令,可景公餘怒未消,下令說:「免去肢解,將他交付牢獄,處以死刑吧。」
晏子聽了,並沒有再阻止,只是向景公作禮問道:「君王,此人真是罪大莫及,只可惜他還不知道為什麼要被處死,恐怕會死不瞑目。不如讓微臣替君王將他的罪狀一一說明,也叫他知道自己所犯之罪,然後再交獄執行,好讓他死得甘心,您覺得可以嗎?」
齊景公一聽,覺得晏子的話也不錯,便答應了。
晏子於是上前,當著眾臣之面,開始數說起養馬的人來:「你知不知道,你犯有三條大罪:
- 君王讓你養馬,結果不小心,馬暴斃死了,等於你殺了馬,應當判你死刑;
- 死的馬是君王最愛的馬,應當判處死刑;
- 君王因為一匹馬就殺人,讓全國的百姓聽說此事,必定會因此埋怨我君愛馬勝於愛人;諸侯如果聽說此事,必定會輕視我們的國家。但是追究原因,只是由於你把君王的馬養死了,最後竟讓百姓生怨,兵力削弱於鄰國,更應當判處死刑。現在,交付獄吏,執行死刑吧!」
齊景公在座上聽後,不禁驚出一身冷汗,條條都不足判養馬者死刑,並由此也見到自己的過錯,不由喟然長嘆,對晏子說道:「先生您就開釋他吧,開釋他吧!無論如何,也不能因此傷了我的仁德啊!」
聽完故事之後,你是不是很佩服晏子勸諫的功力呀?那請思考一下,為什麼晏子能夠勸諫成功,救了養馬人一命呢?
請想像一下這勸諫的過程,晏子當時肯定是手舞足蹈「3V齊發」,有視覺(肢體語言)、有聽覺(聲音語調),還有字意(語言訊息),再加上一顆仁者與勇者的心,才阻止了一場悲劇對嗎?
你看,晏子首先必須是個仁者,什麼是仁呢?“仁”是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 “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 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晏子覺得齊景公只因為養馬人無心之過,就要把人處以極刑,實在有失仁者君王的風範,所以他覺得這不讓他老闆明白不行,於是才站出來勸諫。不過,我想這道理,在當時現場的文武百官都懂,但為什麼只有他站出來說話呢?
這就是“想到”跟“做到”的差別了。要在這種老闆盛怒之下站出來說話,這可不簡單,這需要相當大的勇氣才行,所以晏子還是個有氣魄的勇者。
而且,晏子還不能有勇無謀喔!若只是看不過去,仗義執言的話,那結果肯定就是養馬人黃泉路上,多個人相伴而已。
你看,在這生死攸關,危急的當下,晏子首先是怎麼說?他說:「君上,肢解人也須有個方法步驟,但不知古聖堯舜肢解人,是先從哪兒下手的啊?」他這麼一說,不就當場就給齊景公帶了個高帽子嗎?哪一個皇帝不希望自己是名留青史的好皇帝呢?
而且高帽子戴得好,聽的人是聽不出來的。有個學生跟老師說:「我出了社會就準備給每個人都戴一頂高帽子。」老師說:「千萬不要只會拍馬屁、阿諛奉承。」
結果學生說:「好!說真的,那有幾個像老師這樣不愛戴高帽的呢?」老師聽了說:「這倒也是。」你看,這個老師不就跟齊景公一樣接受了嗎?
戴高帽,其實是一種有技巧性的讚美。晏子類比齊景公為堯舜,就是一種有技巧的讚美,聽者心裡自然會比較開心。這就是典型的「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先處理情緒,再處理思緒。」
當齊景公被類比成堯舜之後,既然心裡認同,那行為上也得差不多才行,所以這時候講哪些行為應該一樣,這時候老闆就比較聽得進去了。
不過看來齊景公餘怒未消,雖然免除了養馬人當場被肢解的極刑,但還是要將養馬人打入大牢,處與死刑。這只是延遲了處死的時間,還是無法救養馬人的命,怎麼辦?
晏子這時候所說的話,我就覺得相當相當的有技巧性了。他說:
「君王,此人真是罪大莫及,只可惜他還不知道為什麼要被處死,恐怕會死不瞑目。不如讓微臣替君王將他的罪狀一一說明,也叫他知道自己所犯之罪,然後再交獄執行,好讓他死得甘心,您覺得可以嗎?」
第一句話說:「君王,此人真是罪大莫及。」這是先認同了老闆的說法,這樣的認同,可以讓對方感覺雙方是在同一個陣線上的,代表彼此磁場相同、頻率相近。這種先認同的表達方式,也是建立親合感的一種,對於之後的說服會很有幫助。
若是晏子說:「君王,你難道還不知道你哪裡錯了嗎?」第一句話就是唱反調,那當下很可能就被拖出去斬了。
第二句話他說:「只可惜他還不知道為什麼要被處死,恐怕會死不瞑目。」這句話就是在有效的建立親合感後,聽者在認同你之後,你此刻只要說的有道理,對方接受的機率就會相當高。
第三句話:「不如讓微臣替君王將他的罪狀一一說明,也叫他知道自己所犯之罪,然後再交獄執行,好讓他死得甘心,您覺得可以嗎?」這句話就是在說完道理之後,再將選擇權交給對方,讓聽者感覺受尊重,並享有做決定的主導權,這樣聽者做完決定之後,就更在意自己的選擇了。
當然之後晏子用了條例式的方式,一一細數養馬人的罪狀,這樣聽者也能很快清楚明白聽懂每一條的重點。
理解了晏子所說著罪狀之後他發現,晏子所說的每一條罪狀都不成立,齊景公當下就受到了《鏡像效應》的影響,馬上就醒過來了。什麼是鏡像效應,你上網搜尋一下就會看到解釋;而且齊景公肯定覺得自己根本就是心奴,什麼是心奴?你看一下怒這個字怎麼寫?是不是一個心,一個奴呢?心+奴,不就是一個怒字嗎?
在盛怒之下,齊景公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成了“怒”的奴隸,也就是自己心不再是主人了,已經變成了奴隸的意思。
透過這個《智勸齊景公殺養馬人》的故事,我回到一開始破題所說,溝通不能只是有效的傳遞資訊,還要能夠說服聽眾,甚至可以啟發對方的行動,你看晏子就完全做的了這三點,這才是真正好口才的展現。
那要擁有這樣的好口才,你首先要學會的其實不是怎麼說,而是你應該懂得怎麼聽才行。
是人,就有七情六慾,也就是有各種的需求,需要被滿足。你知道為什麼人會喜歡說話呢?這其實是因為人有一種強烈的“被了解”的需求。
為什麼人有這種被他人所懂的這種需求呢?根據學者的研究,這是源於「自我印證」的需要(英文叫self-verification)。
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是需要被「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所印證的。在此之後,這些被印證的部分,才會最終成為我們自我概念的一個部分。
比如,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責任心強的人,但周圍人卻都不這麼認為,我們就會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責任心強的?
「我了解」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訊息性的了解,它還包含了一種接納與肯定。當我們說「你懂我」的時候,除了信息,我們還感受並表達了一種情感上的聯結和信任。
此外,「了解」也是行為性的,我們是在他人滿足我們需求的行動中,感受到「被了解」。「了解」包含了一種行為與語言上的支持。當我們接收到這樣的行為,尤其是當我們還沒有用語言提出自己的需求,就接收到了這些行為,我們就會有強烈的「被了解」感覺。
例如武漢肺炎肆虐期間,你帶了一盒口罩去拜訪客戶,你客戶當場就會有「你懂我」的感覺一樣。
好了!要達到良好的溝通,其中要懂的元素相當多,本週先跟介紹到這,下週再教你達成良好溝通的其他重要元素。元素就像食材,食材都具足之後,才能教你怎麼做大菜。
最後做個結論。在本週的播客中,有兩個重點請你回顧。
- 良好的溝通,首先你需要懂得「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先處理情緒,再處理思緒。」
- 表達之前,你要先懂得傾聽,因為每個人都有強烈被瞭解的需求。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是需要被「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所印證的,也叫「自我印證」。
懂的愈多溝通的必要元素,你就愈能做到「傳遞資訊→說服聽眾→啟發行動」這樣理想的結果。
我是雷龍式銷售第一人,國華老師!期待下週再一起與你共同學習。
「對了!若你想要這個播客的文字檔,請複製網址,分享在臉書,並截圖,於粉專私訊給我們,我們就會給你文字檔喔。」
雷龍式銷售
https://lihi1.com/Db9gJ
講師經歷:
https://lihi1.com/QAXyq
學員實戰案例:
https://lihi1.com/bjo3U
學員口碑:
https://lihi1.com/s4D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