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我的問題”-這或許是人們最糟的想法。」-Atul Gawande(《時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
這句話可以從「旁觀者效應」得到解釋。
這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由 John Darley 和 Bibb Latané 於 1968 年研究時提出。
他們的研究表明,當多人同時面對需要行動的情境時,每個人感受到的個人責任感會減弱,導致行動意願降低。
現象詳細說明 :
責任分散效應描述了在群體中,個人對於採取行動或解決問題的主動性降低,因為他們假設其他人會採取行動或認為自己不需要負責。
這種效應特別容易在以下情境中發生:
- 群體規模越大:參與者越多,個人責任感越低。
- 角色不明確:當未明確指派誰負責時,責任感更容易分散。
- 不熟悉的情境:當人們面臨新的或模糊的問題時,可能更傾向於等待他人採取行動。
這研究是希望了解,為何在緊急情境下,旁觀者往往不會提供幫助。
- 實驗設計:在模擬的緊急情況(如某人突然癲癇發作)中,研究參與者以不同規模的群體參與實驗,觀察他們是否採取行動。
- 結果:當參與者認為自己是唯一能幫助的人時,85% 的人立即採取行動;但當群體規模擴大到 6 人時,僅有 31% 的人行動。
- 結論:隨著群體規模增加,責任被分散到更多人身上,每個人感受到的責任減少,從而降低了行動的可能性。
說個故事,妳更能理解:
都是夢幻球星,卻也像一盤散沙的故事。夢之隊的銅牌之殤
2004 年的雅典,奧運會的氣氛如火如荼。美國男子籃球隊,曾被譽為「夢之隊」的傳奇,踏上了希臘的土地。
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奪回自 1992 年以來的榮耀,捍衛美國籃球的霸主地位。然而,這一次的旅程卻不如預期般輝煌。
在出發前的記者會上,教練拉里·布朗(Larry Brown)滿懷信心地說:「我們是美國隊,我們的籃球基因里流淌著冠軍的血液。」
球員如阿倫·艾佛森(Allen Iverson)和提姆·鄧肯(Tim Duncan)更是星光熠熠,隊伍中充滿了 NBA 頂級球星。
他們的身影穿梭於訓練場,籃網的聲音清脆響亮。
然而,夢想的帷幕拉開後,卻是一場場令人失望的比賽。
第一場對波多黎各的比賽,他們以 73 比 92 落敗。
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在賽後的更衣室裡,艾佛森摔下毛巾,憤怒地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連基本的傳球都做不好!」
而新生代的球員,像勒布朗·詹姆斯和卡梅隆·安東尼,則低頭不語,他們在場上幾乎沒有發揮機會。
球隊內部的矛盾開始浮現。
老球員們覺得年輕球員不夠尊重傳統,而年輕球員則覺得自己只是擺設,無法施展才華。
每個人都心懷不滿,但沒有人真正試圖解決問題。
對陣阿根廷的半決賽,是他們的生死戰。
比賽進行得異常焦灼,但阿根廷隊在場上的默契與團隊合作顯得尤為突出。
他們的明星球員馬努·吉諾比利(Manu Ginóbili)在最後一刻的一次漂亮的突破上籃,讓美國隊徹底失去希望。
終場哨聲響起,美國隊以 81 比 89 落敗。
球員們默默走回更衣室。
艾佛森咬著牙對隊友們吼道:「我們有這麼多天賦,但為什麼我們打得像一群陌生人?」
提姆·鄧肯試圖安撫眾人:「籃球不只是天賦,還需要團隊精神。我們輸了,因為我們從來不是一個真正的團隊。」
最終,他們在銅牌戰中擊敗了立陶宛,但這枚銅牌卻讓他們感到無比沉重。
回到美國,媒體的批評鋪天蓋地:《紐約時報》甚至形容他們為「無法奏響的夢之樂章」。
這支被寄予厚望的隊伍,最終留下了無法磨滅的遺憾。
你看,這不就是典型的「旁觀者效應」最好的寫照。
每個人雖然都是菁英,卻也像一盤散沙,結果就是扼腕、遺憾。
所以,無論在團隊合作還是個人行為中,推卸責任或缺乏主動性都會導致失敗或遺憾。
藉由「旁觀者效應」我想告訴優秀的保險顧問的是,越多人共同面對問題,越可能陷入責任分散的陷阱。
今天的故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當每個人都認為問題應由別人解決時,即使擁有最強的天賦,也無法贏得勝利。
真正的成功來自於每個人的主動承擔與合作。
最後,我認為「天才表現可以讓人留下深刻記憶,但唯有團隊合作才能贏得每場賽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