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只是反饋」NLP(神經語言程式學)核心假設前提
我先來用其它學者的研究呼應這句話。
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美·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在她的著作《錯要錯得正確:好好失敗的科學》(Right Kind of Wrong: The Science of Failing Well)中,對失敗的科學進行了深入探討,特別關注如何有效地從失敗中學習。
以下是她的核心觀點及相關例子:
1.將失敗視為反饋的意義
艾德蒙森認為,失敗本身並非壞事,而是學習與成長的必要過程。
如果能夠正確面對,失敗提供了重要的資訊,幫助個人或組織了解錯誤的原因,從而促進創新和改善。
2.成功面對失敗的挑戰
她指出,成功地面對失敗並不容易,主要因為以下三個因素:
- 對失敗的厭惡:大多數人害怕失敗,認為失敗是一種羞辱或能力不足的象徵。
- 對失敗類型的困惑:失敗有多種形式,從無知引起的錯誤到意外事故,不清楚如何處理這些差異會增加困難。
- 社會壓力與恥辱: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可能使人不敢承認失敗或從中學習。
3.分類失敗類型
艾德蒙森將失敗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 可預防的失敗(Preventable Failure):通常由於粗心或缺乏基本知識導致,可通過教育或規範減少。
- 複雜系統的失敗(Complex System Failure):在多變、複雜的環境中發生,即使有充分準備,也無法完全避免。
- 探索性失敗(Intelligent Failure):在嘗試新事物或創新時發生的失敗,是學習的必要過程。
你看,艾德蒙森的研究,不是呼應了中國人常說的「失敗為成功之母」對吧!
「失敗只是反饋」這意思簡單講,就是當我們在嘗試達成目標時遇到挫折或不如預期的結果,我們不應該將其視為絕對的失敗或個人能力的否定,而應該將其視為一種寶貴的信息來源,從中學習並調整我們的行動策略。
換句話說,這意味著每次「失敗」都是了解如何改進和進步的機會。
舉個例:
有一位業務員嘗試跟準客戶推薦一個新商品,但客戶最終沒有購買。根據「失敗只是反饋」的觀念,這位業務員不應該將這次經歷視作個人的失敗,而是應該分析,為什麼客戶沒有購買。
也就是,對方拒絕的,不是人,而是業務員的能力。(當然,業務員被討厭,那自然連展現能力的機會也會消失。)
可能是銷售技巧需要改進,商品講得不好,或者客戶的需求沒有得到充分理解。
這個業務員可以根據這次經驗調整其銷售策略,比如改進溝通技巧、更深入了解客戶需求或調整商品說明方式。
通過將失敗,轉念成是一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你就能持續進步,不斷提高自己在各個方面的能力和效率。
這種積極的心態有助於克服挫折,並幫助你在未來實現更大的成功。
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解釋了,怎麼用表達的架構,訴求成交。
有學員舉手說:「老師,我就是用了你教的方式,還是被客戶拒絕呀?」
我說:「我說,能用這樣的方式表達,用的是本事。單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用的是本能。你覺得,你想用哪一種呢?」
他很快理解我的表達。
在我做業務員的初期,有一個很重要的道理,我深深地記得。
主管說:「拜訪,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我不但記得,而且,我還實踐了多年。
用本事溝通,縱然不成交,你是在鍛鍊本事;用得好,成交的機會也會提高。
你看,不是「得到(成功簽約)就是學到(鍛鍊本領)」嗎?
優秀的保險顧問都懂「失敗只是反饋」也的確沒錯!
失敗的結果,只是提醒你,或許是你不對,或是方法不對。藉由失敗的提醒,你才能反省、改進,因此得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