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213「我希望自己過去能多珍惜過程些,少在意結果些。」作家 安娜昆德蘭Anna Quindlen

Line

「我希望自己過去能多珍惜過程些,少在意結果些。」作家 安娜昆德蘭Anna Quindlen

 

這句話,我從目標導向理論、心理賦權與創新績效理論解釋給你聽。

1. 目標導向理論(Goal Orientation Theory)

提出者:目標導向理論由心理學家埃德溫·洛克(Edwin Locke)和加里·萊瑟姆(Gary Latham)提出,探討個體在學習和工作中的目標取向。

目標取向分類:

1). 學習目標導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 專注於過程,注重技能提升和知識學習。
    • 對於挑戰抱有積極態度,即便失敗也能從中學到經驗。
    • 研究表明,這類人群在長期內的成就更為穩定,並能在變化的環境中更好地適應。

2).表現目標導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

    • 更注重結果,專注於展示自己的能力或避免失敗。
    • 對失敗更加敏感,容易產生壓力,並可能在困難面前退縮。

研究發現:學習目標導向的個體通常在面對挑戰時表現出更高的適應性和創造力,因為他們關注的是提升自我,而非他人的評價。

 

2. 心理賦權與創新績效

心理賦權(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心理賦權是指個體在工作中感受到自我效能、自主性、工作意義和影響力增強的心理狀態。這是一種內在的動力,能驅使人們更投入於工作過程,從而提高創新績效。

過程導向與心理賦權的關係:

  • 當個體感受到心理賦權時,他們更傾向於專注於過程,因為這讓他們覺得每一步都充滿價值和意義。
  • 這種專注能促進知識分享和團隊合作,進而激發創新能力。

研究案例(南昌大學研究):一項針對中國企業的研究發現,心理賦權能顯著提升員工的知識分享行為,這些行為又會進一步促進創新績效。

 

研究表明,當員工在過程中感受到自主性和重要性,他們會更加積極地參與,並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

看完研究之後,我想跟你分享我對這句話的體會,為什麼我對這句話這麼有感覺。

 

我記得我看過一部電影,叫《孤味》在聽片尾曲的時候,我覺得歌詞就特別有意境,徐若瑄唱「你講人生沒願望哪有趣味,半好半歹攏是滋味。」、「你講人生愛歡喜才有趣味,是好是歹攏是自己。」

 

是呀!沒有願望就是沒有目標,在實現的過程中,無論好壞,都是值得品嚐的滋味;人生總有悲喜,但你要懂得讓自己快樂,因為好壞也都是你。

仔細想想,結果好,你會開心很久嗎?不會的,你會因為人的「適應性偏見」很快就習慣了。

但,過程不同,過程的體會,才是最值得講究的。

 

最近協助一位優秀的保險顧問,開口跟他的前東家訴求約訪,進行專業報告,我跟他建議了一些方法論。

後來他打給我說「老師,我終於鼓起勇氣跟我前老板邀約了。沒想到,他對於保險裡面可以附加信託功能的資訊有興趣。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準備。」

 

我說:「你不能直接跟我說不知道喔!你需要自己想一想,然後請我幫你優化,這樣你進步比較快。」

他說「好!」

我接著說,其實你不用太在乎成敗,因為你在準備的過程,就是一種最棒的學習,因為你不是學到,就是得到。

但是,若最後你沒有得到業績,又沒有在過程中學到,那你獲取不到經驗,有的只是經過,這才是你最該失望的。

這個優秀的保險顧問立刻懂我表達意思。

 

為什麼看到安娜說的這段話特別有感覺,因為結果其實都只是一時的,過程卻可以回味很久很久。

因為我們都認認真真的投入在過程中。

就像我很喜歡跟學員勉勵的這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只要你把仔細的把所有事做好,是金子,總會發光,結果自然不會辜負你。

1140213「我希望自己過去能多珍惜過程些,少在意結果些。」作家 安娜昆德蘭Anna Quind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