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110「肥皂一經使用,便會逐漸溶化,甚至消失殆盡,但在這之間,卻能使被洗物盡滌骯髒。如果有在水中不溶化的肥皂,才是無用處的東西。不知自我犧牲,以裨益社會,而只知吝惜一己之力的人,則宛如不會溶化的肥皂。」 ——華納梅格(企業家)

Line

「肥皂一經使用,便會逐漸溶化,甚至消失殆盡,但在這之間,卻能使被洗物盡滌骯髒。如果有在水中不溶化的肥皂,才是無用處的東西。不知自我犧牲,以裨益社會,而只知吝惜一己之力的人,則宛如不會溶化的肥皂。」 ——華納梅格(企業家)

 

我很喜歡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電影《可可夜總會》台詞中的這句話,說「真正的死亡是被世人遺忘。」若用一生,可以在人世間留下什麼貢獻,讓後世緬懷的話,這就是永生。

期許我的培訓系統,有一天也能這樣,我認為我這輩子就值了。

 

華納梅格的這句話,也就是標準利他的意思。也就是讓自己的存在,對他人有貢獻,因為這不僅僅對他人有利,對自己也是有利的。

 

我從利他行為與社會交換理論解釋給你聽:

所謂利他行為,是指個體為了他人或群體的利益而自願付出,可能涉及自我犧牲。

社會交換理論是說,人際關係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個體在付出時也期望獲得回報,這種回報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可能是情感上的滿足或社會地位的提升。

 

有一項發表於《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探討了利他行為如何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和滿足感:

這研究來自包括2000多名不同年齡層和文化背景的參與者。參與者分為實驗組(參與利他行為)和對照組(未參與利他行為)。

所做出的利他行為是,
捐贈金錢:部分參與者被要求將一筆錢用於慈善捐贈。

志願服務:部分參與者被安排參與社區服務,如幫助老人或照顧弱勢群體。

 

研究結果發現:

  1. 即時影響: 實驗組的參與者在完成利他行為後,主觀幸福感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例如,完成捐贈或志願服務後,參與者普遍報告更強烈的快樂和生活意義感。
  1. 長期影響: 長期跟蹤結果顯示,定期從事利他行為的參與者,其幸福感和生活滿足感的增強效果更加顯著,且具有持續性。這表明,利他行為並非僅帶來短暫的心理愉悅,也對整體生活態度產生深遠影響。
  1. 心理機制:情感機制:研究者指出,利他行為激活了大腦中與獎勵相關的區域,這使得幫助他人帶來與自身受益相似的快樂感。社會聯繫:利他行為增強了個體的社會連結感,使人們感到自己是更大社會系統的一部分,進一步提升滿足感。

 

這研究基本有兩層意義:

  1. 個人層面:

– 定期參與志願服務或捐贈,不僅可以幫助他人,還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生活意義。

– 例如,一位你可以透過定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提升自己的情緒穩定性和職業滿足感。

 

  1. 團隊層面:

– 領導人可以鼓勵夥伴參與公益活動,這不僅有助於企業社會責任形象,還能增強夥伴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 例如你帶你的團隊參加慈善活動,你會發現夥伴之間的合作默契和士氣將有所提升。

 

自私自利,只從利己的角度出發,其實害人害己。我說個故事給你聽。

一日,夜深人靜,鎖叫醒了鑰匙並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為主人看守家門,而主人喜歡的卻是你,總把你帶在身邊,真羨慕你啊!」

而鑰匙也不滿地說:「你每天待在家裡,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著主人,日曬雨淋的,多辛苦啊!我更羨慕的是你!」

有一次,鑰匙也想過一過安逸的生活,於是把自己藏了起來。主人出門後回家,不見了鑰匙,氣急之下把鎖給砸了,並順手扔進了垃圾堆里。

進屋後,主人找到了鑰匙,氣憤地說:「鎖也砸了,現在留著你還有什麼用呢?」說完,把鑰匙也扔進了垃圾堆里。

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鎖和鑰匙,不由感嘆起來:「今天我們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都是因為過去,我們沒有看到對方的價值與付出,而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彼此斤斤計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若能無私的利他,最終也會有利自己,我也說個故事給你聽。

天堂跟地獄,每天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天堂的人很健康,地獄的人卻都飢腸轆轆,為什麼?因為他們吃飯都必須用一雙很長的筷子吃飯。

地獄的人,拿了筷子夾了菜就往嘴裡塞,但菜都掉滿地。天堂的人是這樣吃飯的嗎?不是!是我夾給你吃,你夾給我吃。你看,兩個故事是不是很像,但結果卻很不一樣。

 

所以,頂尖的保險顧問,是因為你業績頂尖而流芳百世嗎?不是的,是你對團隊有貢獻、對客户有貢獻,對這個社會有貢獻,你對他人的貢獻讓你永生。

1140110「肥皂一經使用,便會逐漸溶化,甚至消失殆盡,但在這之間,卻能使被洗物盡滌骯髒。如果有在水中不溶化的肥皂,才是無用處的東西。不知自我犧牲,以裨益社會,而只知吝惜一己之力的人,則宛如不會溶化的肥皂。」 ——華納梅格(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