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互惠原理」得到”你”想要的!

Line

運用「互惠原理」得到想要的!

小故事

川卜在一天回家的路上,接到一通老朋友的電話,簡單寒暄之後原來是要跟川卜借錢。說了諸多原因後,一開口就要借十萬塊。

川卜:十萬的金額這麼多,我實在沒辦法啦!

朋友說:拜託啦!沒有十萬,我真的過不了關的。

川卜:「我的工作,沒有你想的那麼好賺,再說現在經濟不景氣..」就這樣川卜拒絕了幾次後,朋友說:「好吧!那你總有一萬吧!」

川卜一聽十萬變一萬,壓力瞬間變輕了許多,脫口說:「一萬我倒還可以!」

朋友說:「那..就借我一萬吧!」之後川卜轉帳借了朋友一萬。

 

「互惠原理」的進階運用

你遇過類似的情況嗎?你說:「當然有呀!江湖救急,朋友有通財之義,能力範圍內,幫忙也應該。」若是真的好朋友,我也是認同的。不過若這個朋友心術不正的話,那川卜的一萬元可能是諸多一萬元的其中之一。

過去我也上過類似的當,現在我才知道,原來這是故意操弄的一種手法,也是順從法則中的一個很厲害的武器,叫做「互惠式退讓」。就是先跟你要一個大的,再跟你要一個小的。

對方開口跟你要到一個“大的”,那最好;若是要不到,那跟你再要一個“小的”,你會比較容易答應!所以,川卜的朋友若是意圖不軌,那他就很有可能用「互惠式退讓」手法,要到少數的十萬,跟多數的一萬。

「互惠原理」,運用對別人好,可以累積對方心中的虧欠感,假以時日你運用對方想要消弭虧欠感的方式,讓對方願意答應跟你投保保險。本篇進一步再與你分享,怎麼把這個「互惠原理」運用的更淋漓盡致。

先來看看,到底這樣先大後小的要求,效果好不好?《影響力》書中有一個有趣的研究,我帶你來看一下。

「研究人員假裝成『青少年輔導計劃』的代表,接近在校園裡走動的大學生,問他們是否願意花一天時間陪伴一群少年犯遊覽動物園。對這些大學生來說,花好幾個小時陪一群年齡各異的少年犯出現在公共場合,又沒有報酬,這樣的要求實在沒什麼吸引力。」

「不出所料,絕大多數的人(八十三%)都拒絕了。可是,我們從相同的樣本裡抽選了另一群大學生,對提問手法稍加調整,而後向他們提出同樣的請求,卻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在請他們無償陪伴少年犯逛動物園之前,我們先要他們做一件更大的「善舉」,就是每星期花兩個小時當少年犯的輔導員,為期至少兩年;等他們拒絕了這項極端的要求之後,再提出陪同去動物園的小要求。」

「把動物園之請求設定成對最初請求的讓步之後,我們的成功率有了大幅上升,答應陪同去動物園的大學生比之前上升了三倍。」

「面對一項實質性請求,凡是能將順從率提升三倍(在我們的實驗裡是從十七%提高到了五十%)的手法,必然在現實中早就被人變出不同花樣使用過,這是毫無疑問的。」

「比方說,勞工談判就經常採用以下策略:提出極端的要求,但並不指望對方同意,只是從這一立場他們可以往後退,並讓對方作出真正的讓步。這樣看來,最初的請求越大,這套作法的效果就越好,因為讓人產生錯覺的空間也相對較多。」

「但這麼做是有限度的。根據以色列巴蘭大學對拒絶-退讓技巧的研究,最初的請求要是極端到了不合情理的地步,便會產生事與願違的結果。此時,首先提出極端要求的一方會被認為是缺乏誠意的,對方不會覺得從完全不切實際立場的退讓是真正的讓步,故而不會回應它。」

「真正有天分的談判人員會把最初的立場稍作誇張,夠他討價還價、上演一連串的小小讓步,最終從對方那裡得到理想的結果就好了。」

哇!只要適當的運用這種「互惠式退讓」手法,居然可以把這些有主見、有想法的大學生,從同意的17%提升到50%,真神奇!

能這麼神奇,其實也是「互惠原理」的關係,只是手法上做變化。原因很簡單,就是當在你跟對方開口要一個大的,對方很容易就會拒絕,此刻你接受了對方的拒絕,就是一種退讓,這時候你就在對方心中種下了虧欠感,趁這個時候,你快速提一個小的請求,對方就會因為你剛剛種下的虧欠感,而答應你的小請求。

所以,若你在不清楚顧客財力狀況的前提下,建議顧客存你的儲蓄險,那你建議的保費是一年存十萬,還是一年存一百萬呢?我想你明白了對嗎?

好!書中還有幾個「互惠原理」的精彩故事,下一篇再與你分享。

 

小結

所謂的「互惠式退讓」是「互惠原理」的一種變化。就是你先開口向對方提出一個大要求,再跟對方提出一個小要求,對方答應你的機會就會大大的增加。
為什麼呢?那是因為當在你跟對方開口要一個大的,對方很容易就會拒絕,此刻你接受了對方的拒絕,就是一種退讓,這時候你就在對方心中種下了虧欠感,趁這個時候,你快速提一個小的請求,對方就會因為你剛剛種下的虧欠感,而答應你的小請求。

運用「互惠原理」得到”你”想要的!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