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身為家庭經濟支柱卻抗拒保險,該怎麼說服他?

Line

1.案件來源:

 

同學的老公

2.客戶背景:

之前是做健身房年收百萬,現在回家接家裡產業從基層做起,年收砍半再玩加密貨幣補足之前收入

 

3.耕耘期間:

半年

 

4.客戶參加過單位什麼活動?

 

5.業務員之前跟顧客互動的相關資訊說明?

會一起帶小孩出去玩,也有協助加密貨幣的帳號申請(但沒玩)

 

6.客戶過往有購買的險種(或和業務員購買的險種)?

幫老婆規劃了三倍依靠、長照

兩個小孩也都規劃了醫療手術、重大傷病

但就是覺得自己很健康,不會得

授權人卻又都是老公!

 

7.想要促約的方案是?

協助老公規劃長照或壽險(儲蓄)

 

8.業務員目前洽談的狀況?

剛促約老婆與小孩,還沒講到老公

目前和該家庭一直有在聯絡

老婆的保單尚未簽收完成(還在審查)

(每次溝通都是太太先生一起的,但最後決定都是先生,因為先生付錢)

 

9.洽談卡關的問題點?

最近一次溝通先生的保單情境—

提到老婆要買長照,一年先一萬,明年同一時間再加一萬,加到三萬為止。就提老公應該也要,因為是一家之主你倒了就完了,老婆也認為老公應該要再買,但老公不以為意覺得自己身體健康,保險有了就好,老婆比較容易生病

 

保費都是老公一個人負擔,但自己保障卻不足夠,雖已講過但覺得自己不需要。

 

10.業務員要問老師的問題是什麼?

已經講過一家之主才是最需要保障的那位!對保險也不是沒觀念(老婆小孩都願意規劃,就是不願意補自己的)

 

——————–

 

好喔!我來給你一些建議。

 

面對這位客戶的情況,你已經觀察到他對於自己的保險規劃的抗拒心理,即便他理解保險的重要性且已為家庭成員規劃了相關保障。他的觀念中可能認為自己健康,不需要額外的保險。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嘗試以下策略來進行溝通:

 

  1. 從情感的角度切入

從事相關健康專業的人士,會比較覺得自己不會有相關問題。所以,你的重點要讓知道,他的健康是對家庭的責任。你可以提出一些情境問題,喚醒他的責任感,讓他為兌現責任規劃保險。

 

激發責任感的問句如下:

 

第一個問句:「要生病,這是機率問題,愈是注重健康的人,愈不容易生病。不過,不容易,並不表示不會生病,你同意嗎?」對方很難不同意。「你是可以賭,但是賭輸了,家人輸得起嗎?」

 

第二個問句:「既然無法完全避免不生病、不意外,萬一真的發生,是發生在你的昨天,你留下來的,你放心嗎?」

 

第三個問句:「家裡偶爾會發生停水的情況對吧!停水是不是很不方便對嗎?」那有一天停的是薪水的話,會有哪些不方便呢?」

 

這些問句,都能有效的運用舉例、比喻的方式,遠比講道理能更讓對方理解、接受,對喚醒責任感很有幫助。

 

  1. 運用故事、案例去喚醒客户的危機意識。

 

有些客户,就是急不得。若急不得,你就應該用引導的方式,等待成交的時機。“引導”的行銷方式,你該怎麼做?

 

引導的心法,我先跟你說。所謂的引導,就是不用企圖一次扭轉對方的想法,因為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所形塑的價值觀不同,若想一次就扭轉,這不太容易。除非是遇到重大的事故之後,產生所謂的「思維轉換」才有可能。

 

什麼意思?舉個例。俄羅斯網球名將,她在2020年忽然宣佈退休,全球球迷都為之震驚。她事後說:「布萊恩(Kobe Bryant)的意外驟逝(布萊恩NBA球星),讓我意識到也該是和網球說再見了,如果有任何事讓你體會到人生的意義,那一刻就該好好規劃自己的未來了。」她這個忽然間遇到某件事情後,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進而產生新的行動,就是“思維轉換”。

既然要產生“思惟轉換”的機率不高,那引導的成交怎麼做呢?我舉個例你就懂。當年我這個客户的哥哥,很多人都認識,他就是前總統馬英九先生,而我的客户的名字叫做A(基於顧客隱私,我稱A),是馬英九先生的堂弟,當時他在元培學校當教務長,因緣際會之下,我結識了A先生。

 

當時他也不覺得保險重要,所以他並沒有跟我買保險,不過我知道,只要固定取得聯繫,我就有機會再行銷。後來他的汽車、機車保險都是我服務的,我就這樣固定與他保持聯繫,加上我每個月都會寄送“感謝函”給他,他就對我印象愈來愈好。

 

(感謝函裡除了感謝支持之外,我會附上我拿到什麼獎項的資料,讓客戶知道我愈做愈好,保持對我的信心,還有相關保險資訊,固定輸出保險很重要的訊息。)

 

後來他結婚不久後有了孩子,他社區的鄰居有人發生車禍,這讓他意識到風險的重要性,他才打電話給我,要我幫他全家規劃保險。而這一寫好幾十萬的保費規劃,也是經過好多年之後才有的結果,這樣的成交就是引導式成交。

 

這是我的案例,你平常就要收集相關的故事、案例,透過線上(line、mail、書信)、線下(實體拜訪)的方式,去“定聯”當危機意識累積夠了,你才能成為對方的首選。

 

  1. 探討保險的成本效益

 

有時候直面成本與效益的對比可以改變思考。計算如果沒有足夠保障,面對病痛或事故可能帶來的經濟負擔,與每年支付的保費相比,哪個更划算。

舉個例:案例背景

 

假設我們有一位客戶,李先生,40歲,健康狀態良好,從事中等風險的職業(如公司管理層)。李先生有穩定的收入,每年收入為100萬新台幣,並有兩個孩子和妻子依賴他的收入生活。

 

假設李先生考慮購買一份定期壽險,保額為500萬新台幣,期限為20年,即覆蓋到他退休的年齡。該保險的年保費為20,000新台幣。

 

成本效益分析

 

1)保險成本:

    • 每年保費:20,000新台幣
    • 20年總保費:400,000新台幣

 

2)潛在效益:

    • 保障金額:500萬新台幣
    • 若李先生在保險期間內不幸身故,他的家庭將獲得500萬新台幣的理賠,這筆金錢可以用來支付孩子的教育費用,維持家庭生活質量,或償還任何債務。

 

3)風險對比:

    • 如果沒有保險:李先生若意外身故,除了情感上的損失外,家庭將失去主要經濟來源,可能面臨財務困難,如無法支付房貸、教育費用等。
    • 有保險:即使總支付保費400,000新台幣,若發生不幸,500萬的理賠可以顯著降低家庭因突發事件帶來的經濟衝擊。

 

投資回報評估

 

  • 無風險回報:假設將相同的保費金額投資於無風險資產(如定存),年回報率為1%,20年後的累計收益遠低於保險理賠的金額。
  • 風險投資回報:即使將保費投入高風險投資(如股市),也存在本金損失的風險,而保險提供的是穩定的保障。

 

透過這個案例,你可直接告訴對方,雖然保險需要定期支付費用,但相對於其帶來的潛在高額理賠和風險保障,這是一筆值得的投資。對於像李先生這樣的家庭支柱來說,壽險提供的是對家庭未來不確定性的一種保障和安心,這是其他金融產品無法比擬的。若不能百分百避免風險發生,那用保險工具轉嫁,絕對是最划算的選擇。

 

以上策略,你可以幫助客戶從全家的安全和未來考慮,重新評估對保險的需求。保持耐心和持續的溝通是關鍵。希望這些建議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疑問,隨時歡迎進一步討論。

客戶身為家庭經濟支柱卻抗拒保險,該怎麼說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