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之前,必須思考的兩個標準

Line

「刻意練習」之前,必須思考的兩個標準

小故事

一九七六年,一位在東京早稻田大學念書的台灣留學生,每天都到住處附近新開的便利商店轉一圈,他東看西看,甚至一待幾個小時,店老闆打量著這位每天報到的年輕人,內心思忖著「他到底要做什麼?」

年輕人無視老闆探詢的眼神,完全被明亮的店鋪及現代化氣氛吸引,眼中散發出興奮的光芒。每回離去之前,他總不自覺仰望大大的「7-ELEVEn」招牌,這個年輕人心中暗自許諾:「將來一定要在台灣開出這樣的一家店。」

「要在台灣開7-ELEVEn」的種子在年輕人心田滋長。後來7-ELEVEN開始時連七年虧損,慘淡經營。當時董事們質疑,到底要經營到幾年才賺錢?三年不賺就不能做,忍耐程度已經超過極限,幸好高清愿(統一的董事長)說再撐撐看。而當超商開到第一百個店時,翻盤了,整個事業損益兩平。

日後發展超乎他的想像。三十五年後,種子不僅早已長成大樹,還綠蔭成林,他也成為擁有四七七八家分店,台灣最大連鎖便利商店的總經理。當年駐足日本7-ELEVEn店前的二十八歲年輕人,就是今年六十三歲的台灣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先生。

 

符合兩標準,少走很多歪路

這個台灣最大的連鎖超商如何發跡的故事,是不是非常激勵人心呢?除了被徐重仁先生的毅力感動外,其實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眼光;是這樣獨具慧眼的眼光,才有小七讓我們生活如此便利。要能有這樣的眼光,那就不能不複習一下先前與你分享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叫「心理表徵」。

其實刻意練習的目的,就是要訓練這樣的心理表徵,讓你可以用更精準的眼光看待問題,並且做出正確的相應做法;而「刻意練習」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刻意練習》的作者說:「從嚴格意義上講,判斷刻意練習有兩個標準:第一,你所訓練的領域是合理發展的行業,有了一整套成熟的評價標準和高效的方法;第二,你必須有一個能夠給你布置訓練作業和及時反饋的優秀導師。只有具備這兩個條件,它才是嚴格意義上的刻意訓練。」

就剛剛徐重仁的案例,你會說:「真的不是每個人都是徐重仁的。」的確沒錯,在我們不知道刻意練習之前,或許我跟你一樣,認為這種獨具慧眼的人根本很少,但若複製國外成功的商業模式,有這兩種標準的話,那只要「刻意練習」正確,就能產生更多有這種眼光的徐重仁。

若真是這樣,那你想要成為頂尖的壽險顧問,是否只要問:「在這個產業,有這兩種標準嗎?若有的話,只要我刻意練習,那我也可以是頂尖囉?」我會說:「是的!」就我的經驗而言,這兩種標準,應該都有!只是標準不一而足,而且第二個標準更難,因為好的導師不多。

我們先看第一個標準:「你所訓練的領域是合理發展的行業,有了一整套成熟的評價標準和高效的方法。」壽險經行業歷史悠久,是一個合理發展的行業沒問題,若又以MDRT入圍的評價標準也可以;至於高效的方法,我建議深耕並持續優化「顧問式銷售」應該也就可以。

接著看第二個標準:「你必須有一個能夠給你布置訓練作業和及時反饋的優秀導師。」這就難一點了,因為頂尖優秀的導師比較少,要嘛自己能做不會教,更多的是沒空教;要嘛根本就遇不到優秀的導師。你一定聽過,名師指路對嗎?因為好的老師一眼就能看穿你哪裡不對勁,不然你思考一下,全世界有哪一個頂尖的運動員沒有教練呢?

所以遇到頂尖優秀的老師,真的要好好的黏著他,我其實也一樣。(我的老師是許永政老師)真的找不到怎麼辦?您可以參考我的教育系統,我致力的教育訓練,就是希望可以符合刻意練習的標準。哈!

其實很多行業都沒有辦法滿足這兩個標準,不像是書中提到的國際象棋、芭蕾舞、體操、音樂表演等少數行業。書裡說:「比如像小提琴訓練,它就屬於一個比較典型的、能夠使用刻意練習的方法,它的技能組合非常標準化,演奏方法也大多是經過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訓練和改進。」《刻意練習》

「如果你能夠找到一個優秀的老師,他能夠告訴你什麽是正確的,甚至是最好的握琴方式,在跳弓的時候如何最有效地移動琴弓等等,這些方法是你自己摸索、探索訓練都沒有辦法快速實現的,或者要走很多彎路的。」《刻意練習》

「所以小提琴領域,往往會有很年輕的天才型選手出現,就是因為他們有一流的導師,有已經成熟合理的技能和方法,只要持續地刻意訓練、就能成為這個領域中的天才。」《刻意練習》

那怎麼辦呢?作者說,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盡最大可能用刻意練習的原則來訓練。那原則是什麼呢?下一篇再與你分享。

 

小結

一個人的知識總量,就是一個人的總價值。懂得愈多,愈能夠做對判斷、決策。以前我們不知道,以為天才都是少數,但當你懂得原來只要符合刻意練習的標準,你也可以成為你想要成為的天才。那這兩個標準就是

一、 你所訓練的領域是合理發展的行業,有了一整套成熟的評價標準和高效的方法。
二、 你必須有一個能夠給你布置訓練作業和及時反饋的優秀導師。

 

 

 

想要知道雷龍式銷售第一人-黃國華老師更多的頂尖業務秘訣嗎?
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或Fb粉絲團

 

加入好友

「刻意練習」之前,必須思考的兩個標準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