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升高,有兩樣東西,那就是必須作鷹,或者作爬行動物。」——巴爾扎克(法國作家)
這兩種動物都可以升高,但高度、速度還有地位卻是天差地別的。巴爾札克這句話闡述了成功的層次與選擇。
鷹代表高瞻遠矚的主動策略,壁虎則象徵對環境的依附與保守性。這從行為經濟學、心理學中的野心與策略理論可以說明。
- 鷹的象徵:主動與高目標
- 在心理學的**目標設定理論(Goal-Setting Theory)**中,高難度但可達成的目標能激發更高的績效和內在動機(Locke & Latham, 1990)。
鷹的特質象徵主動追求卓越、突破現狀,這與目標設定理論的「挑戰性與明確性」一致。
- 壁虎的象徵:依賴與謹慎策略
- 壁虎的特點是依附環境,表現出對外界條件的高度適應性。這類策略可以對應於依賴型決策模式(Dependency Decision-Making Model)
這種模型,就像一般業務員一樣,大多過度依賴他人或環境的支持可能導致動力減弱,長期來看限制了該業務員的發展。
- 成為鷹的必要性:野心理論(Ambition Theory)
- 野心被定義為「持續且全面追求成功與成就的內在驅動」(Judge & Kammeyer-Mueller, 2012)。
研究顯示,擁有高野心且採取主動策略的個人更可能獲得職業滿意度與成就感。
我說個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突破之路的故事你就懂。
在某一個夜晚,年輕的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坐在他父親的地下室裡,面前擺著一台老舊的8毫米攝影機和幾片手工裁剪的卡片板。
他的手在調整光線,試圖讓模型飛船看起來像是真的在星空中飛行。這是一個少年夢想的開始,但對於當時只有16歲的他,這些畫面意味著更多:這是一種表達自我、挑戰平凡的方式。
就這樣,多年後,初入好萊塢的史匹柏接到一個看似簡單的導演任務——電視電影《決鬥》(Duel)。這部低預算電影講述了一場駕駛員與卡車之間的致命追逐。他知道,這是他的機會。雖然劇本簡單,但他決定用不同的方式講故事:用鏡頭語言,將每一次轉彎、每一聲引擎轟鳴,轉化為觀眾心跳的節奏。
「這只是一部電視電影,別太在意細節。」製片人的提醒讓他笑了笑。
「不,我要拍一部讓觀眾永遠記住的電影。」他堅定地回答。
結果,《決鬥》不僅成為轟動的電視電影,還奠定了他以視覺和節奏講故事的風格。
1975年,《大白鯊》(Jaws)的製作將他推向了人生最大的挑戰。這部電影原本計劃是一個標準的驚悚故事,但技術困難和預算問題讓史匹柏不得不改變策略。他選擇利用緊張的音效與間接敘事,讓觀眾感覺鯊魚無處不在。
「我們做不到拍攝鯊魚的全部場景。」助理導演緊張地說。
「那我們就讓觀眾自己去想像它。」史匹柏回答道,眼中閃爍著靈感的光芒。
結果,《大白鯊》成為電影史上第一部票房破億的電影,並開創了「夏季大片」的時代。
即使在成功之後,史匹柏仍然挑戰自己。在《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中,他首次結合了實拍和電腦特效,讓恐龍在銀幕上栩栩如生,徹底改變了電影特效的標準。
「我們能做到這樣嗎?」特效團隊半信半疑。
「只要敢嘗試,我們就能創造出奇蹟。」史匹柏鼓勵著團隊。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是電影史上最成功、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他的成就涵蓋了商業票房、技術創新以及敘事藝術的各個方面。
導演的故事就是一個關於不斷挑戰和創新的典範。他以「鷹」般的視野和決心,讓每一部作品都成為突破傳統的代名詞,啟發了無數後來的創作者。
所以,你能當老鷹,你不會想當壁虎的。
老鷹象徵眼光精準、霸氣,能身處高位,居高臨下,俯視大地。
壁虎雖然也能升高,但身材瘦小、攻擊力弱,也依附環境,常淪為捕食對象。
頂尖的保險顧問其實就像老鷹,擁有了一切老鷹的特質。只要願意打開你的翅膀,展翅高飛,你就會慢慢習慣你本該是老鷹原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