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喜歡幫助他們曾經幫助過的人,而非那些幫助過他們的人。」— part-1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富蘭克林效應起了作用。
什麼是富蘭克林效應呢?如果你長期有聽晨間小語,我曾經提過。
忘記了,我幫你複習一下這重要的人脈法則。
富蘭克林效應(Franklin Effect) 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指的是 當我們幫助某人時,我們會更喜歡這個人,而不是當我們接受對方的幫助時。
這個效應的名稱來自美國政治家和科學家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富蘭克林效應的由來
富蘭克林在他的自傳中提到,他曾經與一名政敵不和,於是他巧妙地運用了一種策略來贏得對方的友誼:
故事大概是這樣。
他請這位政敵借給他一本罕見的書,這位政敵雖然對他沒有好感,但仍然答應了這個請求,富蘭克林歸還書籍時,附上了一封感謝信,之後,這位政敵對富蘭克林的態度變得友好,並最終成為了他的朋友。
富蘭克林發現,請求對方提供幫助,反而能讓對方對自己產生更多的好感,這與人們通常認為「接受幫助會讓人更喜歡施助者」的觀點相反。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從心理學解釋給你聽。
-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 當一個人幫助了另一個自己原本不喜歡的人時,內心可能會產生矛盾:「為什麼我要幫助這個人?」
- 為了解除這種矛盾,心裡會自動調整態度,讓自己相信這個人值得幫助,從而對他產生更多好感。
- 投資理論(Investment Theory)
- 人通常會珍惜自己付出過努力或資源的事物。
- 當我們幫助某人時,我們無意識地「投資」了自己的時間或精力,於是會傾向於認為這個人值得我們的好意。
這也是為什麼你的主管,在重要的業務競賽的時候,會要你去找支持你的舊客戶的原因,你知道了嗎?
年初,我跟我的恩師永政老師餐敘,他說,無論你多富有,孩子就業之後,你都應該讓孩子拿錢給你,這能幫助培養責任感,還能讓孩子養成給予的習慣。
願意給予,對人際關係不但有幫助,甚至能救命的。
我說個故事給你聽。
1944年二戰期間,希特勒自詡為最高貴的亞利安人,就是所謂的純正的日耳曼人。
對比猶太人,他定義是「需要被消滅的人種」於是進行了大規模的滅絕計劃。
但為數眾多的猶太人怎麼全部消滅呢?
他決定用集中營的方式,將所有的猶太人慢慢撲殺。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正式引爆二戰。納粹開始在占領區迫害猶太人,並設立猶太人隔離區(Ghetto),限制他們的活動與生存空間。
在戰爭的陰影下,一群猶太人躲藏在德國一座偏遠的小鎮。
他們原本被關押在集中營,但在一次運輸混亂中逃脫,倖存的他們流離失所,四處尋找庇護。
幸運的是,小鎮上有一些善良的德國人,冒著生命危險偷偷收留了他們。
這些德國人明白,一旦被發現,他們不僅會被送往集中營,甚至可能全家遭到處決。
即便如此,他們仍選擇伸出援手,提供食物、藏身處,甚至偽造文件,讓這群猶太人活下去。
戰爭進入尾聲,美軍逐漸逼近。
這群猶太人得知,美國政府願意接納倖存者,他們有機會逃往自由的土地。
然而,他們必須秘密離開德國,這意味著他們需要更多的幫助。
問題是,該向誰尋求幫助?
分道揚鑣的決定
猶太人們意見不一,他們最終決定將團體分成兩小組。
- 第一組:選擇向那些曾經真正幫助過他們的德國人求助,這些人曾冒著生命危險藏匿他們,給予他們糧食和庇護。
- 第二組:選擇向那些過去接受過他們幫助的德國人求助。這些德國人並未主動幫助過猶太人,但在戰爭開始前,他們曾在生意、金錢或其他方面受過猶太人的恩惠,因此,猶太人相信這些德國人可能會回報這份恩情。
他們小心翼翼地分頭行動,希望找到足夠的資源來啟程。
後來,你猜猜看,是哪一組人成功脫險呢?如果,你想知道答案,跟這故事如何運用保險行銷,我明天告訴你。
今天這篇,我幫你做個小結論。
富蘭克林效應揭示了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就是人們更喜歡幫助自己曾經幫助過的人,而非曾經幫助自己的人。
當一個人幫助了你,他的內心會試圖合理化這個行為,讓自己更喜歡你,這是一種認知失調的修正,也是人際關係經營的黃金法則。
所以,未來你真的需要比較大的業績時,你的確需要去找年繳保費高的客戶,因為有錢的,還是很有錢的;沒錢的去了,也沒用。
再來,先找舊客戶支持,因為這些客戶已經幫助過你,他們更容易再次幫助你。
「您想進階學習嗎?請點選底下連結,進入分類篩選功能,您即可選擇有興趣的主題,進階學習囉。
https://taiwantopsales.com/教練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