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226「把心思,放在“能力”這個流量增速的引擎上。35歲之後,你覺得今天這些錢,少得可笑。」劉潤(企業家、作家)

Line

「把心思,放在“能力”這個流量增速的引擎上。35歲之後,你覺得今天這些錢,少得可笑。」劉潤(企業家、作家)

 

我先解釋什麼是“流量”,什麼是“流量增速”呢?若從系統思考的學理跟你解釋,你會比較不好理解。

 

我比喻給你聽。

你聽過「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努力的提升能力,就是流量,“比你還努力的提升”就是“流量增速”,這就是競爭者無法超越的關鍵。

 

“流量增速”可以理解為:在同等基礎上,比他人更快、更有效地累積資源和能力,形成競爭優勢。

這與經濟學中的**資本利滾利**原理相呼應。當兩人同樣以相同報酬率投資,但基礎資本差異懸殊,結果會進一步拉大財富的差距。

 

這就像**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有資本、能力的人更容易得到更多的資源,而能力不足或起步較晚的人,即便付出相同的努力,也無法輕易追趕。

 

舉個例。

你有一萬,競爭者有一百萬,都放在5%的定存裡,一年後你們的資產會一樣多嗎?不但不會,你們的資產還會拉大距離,從99萬拉大到1039500。

 

除非你能找到更高的投資報酬率,不然同樣的報酬率(同樣的努力),你跟他的結果,只會愈拉愈大。

 

所以,若想超越,你首先問自己的是方向對不對,你努力的是資產還是負債?

若你不斷的用勤勞拜訪換業績,那你其實是負債,因為你體力會愈來愈差。

 

用體力換業績的後遺症,這跟心理學的**自我消耗理論**(Ego Depletion)一致,過度消耗體力或意志力會導致效率降低。

而**以專業能力換取業績**則是一種「資產型投入」,可以積累成長,使未來的投入變得更有價值。

 

有兩個名人都能證明我的論述:

 

– **費雪(Anders Ericsson)**的「刻意練習」理論認為,提升專業能力的關鍵不在於重複,而在於策略性的練習,專注於增強技能的關鍵部分。

 

–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強調,不只是努力工作,而是選擇合適的方向進行投資,才能有效地積累資產。

 

若你是用保險顧問的專業、對焦需求的訪談換業績,那就是資產,你將因此愈來愈專業、愈精準。

 

方向對了後,再來快速大量的增加知識儲備,夠多的知識儲備,你更能思考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我就是這樣。面對環境的快速變化、疫情干擾,我也會害怕,但就是因為過去累積的知識儲備,讓我們思考出許多突破困境的方法。

 

我深深認同,專注在「知識、經驗」資產的累積,你將擁有厚實的本錢,足夠後的本錢,你才能賺大錢。

 

**知識資本(Knowledge Capital)**理論也提到,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擁有豐富知識儲備能讓個體和企業快速應對挑戰,並在變局中找到機會。

 

有兩家全球知名的企業,就是這樣一直站在浪頭上。

 

– **蘋果公司(Apple)**的成功來自於對市場需求的精準理解和對技術的儲備。

 

– **亞馬遜(Amazon)**通過不斷創新和優化物流技術,在疫情中突破困境,取得更大市場份額。

 

聽完之後,頂尖的保險顧問應該怎麼做呢?「把心思,放在“能力”這個流量增速的引擎上。」

也就是:

  1. 透過知識與經驗的積累,擺脫情感變化,轉型成知識變現。
  2. 盡快養成不斷更新的習慣,讓你的資源、條件強大到競爭者難以超越。
1131226「把心思,放在“能力”這個流量增速的引擎上。35歲之後,你覺得今天這些錢,少得可笑。」劉潤(企業家、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