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220「一個成功的人會利用別人用來丟他的磚塊來建構一個堅固的基礎。」– 大衛‧布林克利 (新聞播報員)

Line

「一個成功的人會利用別人用來丟他的磚塊來建構一個堅固的基礎。」– 大衛‧布林克利 (新聞播報員)

 

逆境中的轉化和**復原力(Resilience)**的概念可以解釋這句話。

在心理學和商業理論中有研究,如你愈能面對批評和挑戰,並懂得將這些挑戰轉化為成長的機會,是決定你長期成功的關鍵因素。

  1. 逆境轉化理論(Adversity Quotient, AQ)
    逆境商數(AQ)強調個體在面對挫折時的反應,決定了他們如何轉化困難為成長的機會。具備高逆境商數的人不僅不會被批評或挑戰擊倒,反而會利用這些挑戰反思、改進,從而建立一個更堅固的基礎。
  1. 復原力(Resilience)
    復原力指的是個體從逆境中恢復並重建的能力。研究表明,具備強復原力的人往往將他人的批評視為一種激勵力量,幫助他們變得更強大,並且更有動力實現目標。
  1. 批判性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
    根據教育理論中的批判性反思,人們需要從他人的反饋和批評中找出價值,重新檢視自己的行為和策略。這一過程能促進成長和創新。

 

我來跟你說一個我很喜歡的前美國總統 -亞伯拉罕·林肯的故事。

1861年,美國深陷在種族和州權的爭議中。亞伯拉罕·林肯剛剛當選為總統,卻立即面臨了南方各州的脫離聯邦,國家在一夕之間被撕裂成了兩個敵對的陣營——北方的聯邦政府和南方的邦聯政府。內戰的陰影籠罩在美國大地上。

 

「這不只是戰爭,而是美國的生死存亡。」林肯時常在夜晚獨自坐在白宮書房中低語著。

他明白這場戰爭的意義遠超乎疆土之爭,還攸關美國的價值——一個以自由和平等為基礎的國家。

 

林肯面臨的不只是戰爭的硝煙。內部也充滿了反對聲浪。

北方民眾和議員對他的決策充滿質疑,而南方則堅持捍衛奴隸制度和自身的自治權。

戰場上更是一片混亂,北軍屢次失利,讓他受到空前的壓力。

 

在某次戰敗後,一名顧問忍不住批評道:「總統先生,我們的敵人比我們更有決心,我們要怎麼贏?」

林肯沉默了片刻,然後平靜地說:「我們要為正義而戰,這不是南方的勝利或北方的勝利,而是美國的勝利。」

 

1863年1月1日,林肯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解放奴隸宣言』。

這份文件宣布南方被佔領地區的奴隸將被解放。

這不僅是人道主義的勝利,也是改變戰爭走向的關鍵。

林肯相信,戰爭不僅僅是為了國家的統一,更是為了結束奴隸制度。

 

這個決定讓林肯再次陷入重重批評,甚至連北方一些盟友也對此表示不滿。

然而,他深知這是讓國家重回正軌的唯一道路。

「如果奴隸制度不滅,這個國家就不會有真正的自由。」他堅定地說。

 

經歷數年的血腥戰爭後,南方的抵抗力量逐漸崩潰。

1865年,南軍將領羅伯特·李(Robert E. Lee)在阿波馬托克斯法院向北軍投降。

戰爭結束了,美國再次統一。林肯的決心和遠見,讓這個分裂的國家重歸一致。

 

然而,戰爭結束後的日子並不平靜。

林肯也明白,「戰爭贏了,但我們還未完全贏得和平。」 他開始推動戰後的重建,試圖化解南北雙方的敵意,然而,就在勝利的光芒尚未完全照亮未來時,林肯遭遇了他命運中最沉重打擊。

1865年4月14日,林肯在福特劇院遭到刺殺。

當時,他正在觀看一齣輕鬆的舞台劇,試圖享受片刻的和平。

然而,刺客約翰·威爾克斯·布斯(John Wilkes Booth)用暗殺結束了林肯的生命。

林肯離世的消息震驚了全國,這位偉大的領袖再也無法親眼看到他所夢想中的美國重建。

 

透過林肯的領導故事,是不是也呼應了這句話「一個成功的人會利用別人用來丟他的磚塊來建構一個堅固的基礎。」

當年的美國分裂、內外批評和南北戰爭就像他人丟向他的磚塊,他都能轉化為統一與自由的基礎。

他的決策、堅韌和勇氣,讓美國從內戰的陰影中重生,並奠定了現代美國的價值基礎。

 

這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

兒子出車禍,整個車頭都撞壞了,一進門就向媽媽說這個意外。

 

「真走運,」媽媽說,「幸虧你開的是那輛舊車,要是開你新買的賓士出去,損失就大了。」

「錯了啊,我今天偏偏就開了那輛新車出去。」兒子說

「真走運,要是你開舊車出去,只怕早沒命了。」媽媽說

「咦?你怎麼左也對、右也對呢?」兒子沒好氣地問。

「當然左也對、右也對。只要我兒子保住一條命,就什麼都對。」

這媽媽跟我媽一樣有智慧。

 

培訓,讓我有機會認識非常多優秀的保險顧問,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懂得將任何不順利的事,轉化幫助自己成功的墊腳石。

所以未來無論順逆,你要常說:「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將有利于我。」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131220「一個成功的人會利用別人用來丟他的磚塊來建構一個堅固的基礎。」– 大衛‧布林克利 (新聞播報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