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最好的準備就是學會如何與 AI 合作。」— Elon Musk(特斯拉、SpaceX 創辦人)
小哲 是個經驗豐富、手感不錯的業務顧問,講話邏輯清晰,客戶信任度高。平常也會寫文案、整理對話記錄,但總感覺「自己還行」。
直到有次,他參加公司內部的增員會議,被一位剛入行的年輕顧問震撼了:
– 對方用AI快速幫每位潛在增員寫出個人化邀請貼文;
– 每次會後都用語音轉錄+摘要生成,回報效率高出三倍;
– 還能用AI產出視覺簡報,搭配不同人設設計提案版本。
小哲第一次有種「不只是年輕有力,而是工具有力」的壓迫感。
他心想:「我努力十年,結果AI用十秒做完我花一小時的事?」
這一刻,他意識到:不是技術輸了,是自己卡在舊習慣的思維裡。
Elon Musk說:「面對未來,最好的準備不是更努力,而是學會如何與 AI 合作。」這句話,正打在小哲的痛點上。
不會用AI的人,不是落伍;拒絕合作AI的人,才是真的危險。
📌 事實是:你不是被AI淘汰,而是被「不合作」的自己拖慢。
今天繼續來學三個與AI有效合作的實戰技巧:與AI協作,不是比誰厲害,而是改變合作習慣
✅ 方法一:與其讓AI直接完成,不如用「雙階提問」引導它共創
❌ 錯誤方式:「幫我寫一段保單貼文」
✅ 正確方式:第一輪問:「你可以幫我提供三個適合針對30歲未婚族群談保障的切入角度嗎?」再追問:「請用其中一個切角,幫我寫一段第一人稱的開頭故事。」
👉 AI的優勢不在「產出一次成功」,而是「引導式對話中找到靈感捷徑」。
✅ 方法二:先讓AI反問你三件事,它才有機會「貼近你的邏輯」
❌ 錯誤期待:「AI為什麼寫出來都不貼近現場?」
✅ 正確操作:「請你反問我三個問題,幫你更理解我這篇保險文的目標對象與語氣」,然後再請它撰寫。
👉 有時不是你不清楚,而是你沒意識到「自己還沒講清楚」。
✅ 方法三:善用AI當「思考迴圈」,模擬讀者反應+優化訊息
❌ 錯誤操作:「這篇文案還可以怎麼寫得更好?」
✅ 正確操作:「請你扮演潛在客戶,讀完這篇文案後,會有哪些疑問或感覺不夠打動的地方?」
👉 讓AI變成你思考的鏡子,不只是產文的機器,而是優化反應的夥伴。
三個方法論幫你做個重點歸納:
1. 不是要AI做完,而是透過問答推進,讓AI「陪你想」
2. 從一次丟指令 → 多輪互動,是AI合作的核心模式
3. 你不是在問答案,而是在練提問與洞察,讓AI幫你看到盲點
你還在問:「AI會不會幫倒忙?」,不如問:「我願不願意教會AI幫得上忙?」
Elon Musk 說得很明白:「面對未來,最好的準備就是學會如何與 AI 合作。」
AI不會思考你的夢想,但它能幫你更快靠近夢想。別當拒絕工具的人,成為能與AI搭檔飛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