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時期就養成文明的舉止習慣,等於為我們開啟了通往一切財富的大門;所有的一切,不必花費什麽力氣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它甚至還會主動地找上門來。」——美國詩人 愛默生
我們都聽過「花若盛開蝴蝶,蝴蝶自來。」或是「你是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都是在說,成功源自於吸引,不在追求。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句話,也是成立的。
行為主義理論強調,行為是通過環境中的刺激和反應學習而來的,並且可以通過正強化和負強化來加以鞏固或減弱。
1.正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當某一行為後,隨之出現愉快的結果時,該行為的頻率會增加。例如,當孩子表現出文明動作舉止時,你能給予讚美和獎勵,這會增強孩子文明舉止的行為。(也就是做得對,要誇。)
2.負強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當某一行為後,隨之出現不愉快的刺激消失時,該行為的頻率也會增加。例如,孩子表現出文明動作舉止,你停止批評,這也會增強孩子文明舉止的行為。(也就是做得對,不能罵)
另外,學者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提到,行為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學習而來的,特別是模仿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師、偶像)的行為。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 注意(Attention):孩子需要注意並觀察到榜樣的行為。
- 記憶(Retention):孩子需要將觀察到的行為存儲在記憶中。
- 再現(Reproduction):孩子需要能夠再現所學到的行為。
- 動機(Motivation):孩子需要有動機去模仿該行為,這通常受到榜樣的行為結果影響。
舉個偶像效應的例子。許多孩子會模仿他們崇拜的體育明星的行為。
如果這些偶像在公共場合表現出良好的禮儀和風度,孩子們會受到影響,模仿這些行為。
像是網球明星費德勒,他以其場內、外的紳士風度著稱,這對年輕球迷起到了積極的示範作用。
我後來了解了一下費德勒的資料後,我發現他的故事值得優秀的保險顧問學習。
費德勒的網球之路始於他七歲的時候,那時,他已經展示出驚人的天賦和對比賽的熱情。
父母一直教導他要謙遜待人、尊重對手,這些價值觀深深植根於他的心中。
每次比賽結束,無論輸贏,費德勒總是會主動與對手握手,並真誠地道謝。
但是,費德勒的職業生涯並非一帆風順。在他初涉職業網壇的日子裡,經常因為壓力和失誤而感到沮喪。
2001年,在羅馬大師賽對陣馬拉特·薩芬的比賽中,費德勒因多次失誤而感到非常沮喪,他甚至在賽後將球拍摔碎在裁判椅下。
就在費德勒陷入低谷的時候,據傳他的教練彼得·卡特(Peter Carter)來到了他的身邊。
彼得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羅傑,你擁有無與倫比的天賦,但你需要學會控制情緒,找到內心的平靜。記住,網球不僅僅是力量的比拼,更是心靈的較量。」
費德勒點了點頭,決定從那一刻起,不再只是依靠技術和體力,而是要在心理上也變得強大。
他開始練習冥想和自我調整,逐漸找回了內心的平靜和專注。
這些努力很快見效,他在2001年的法網和溫布頓首次進入大滿貫八強,並在之後的比賽中越戰越勇 。
隨著時間的推移,費德勒的技術越發成熟,心態也變得更加穩定。
在場上,他不再只是那個充滿激情的少年,而是一個能夠冷靜應對各種挑戰的戰士。
2003年,費德勒在溫布頓奪得了他的第一個大滿貫冠軍,那一刻,他激動地跪在草地上,眼中滿是淚水。
「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喃喃自語。
費德勒的成就不僅僅體現在他取得的冠軍數量上,更體現在他對網球運動的貢獻和對手的尊重。
他總是以謙遜的態度面對每一場比賽,無論對手多麼強大,他都會給予應有的尊重。
今天,費德勒不僅是網球場上的王者,更是全球球迷心中的偶像。
他的禮儀和風度讓他贏得了無數人的尊重和愛戴。他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體育精神。
看完費德勒的故事,你是否發現了,早期教育對孩子能起到重要的影響。
除了實力,你還要能展現出好的「形象、舉止、談吐」並將其養成好的態度,這就能散發迷人的「氣質」。
身為父母,若真的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哪最該在乎的是你的以身作則,並關注孩子的態度,不是成績。
我認為,孩子小時,可以窮口袋,但不能窮腦袋;尤其要讓孩子的腦袋,裝進更多榜樣、知識、態度。只要幼年紮根的好,孩子自然能更快找到自己的天命,過上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