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東西給我,而是你把你比我更需要的東西也給了我。」黎巴嫩詩人 紀伯倫
真要做到,還真是不容易,而這種慷慨卻能在流浪漢上看見。我帶妳看一個真實案例。
一個美國街頭實驗,Johal將一百美元偷偷塞給躺在路邊的一個流浪漢,流浪漢醒來發現後大為驚喜。
接著Johal走到流浪漢旁邊坐下,拿著電話說自己的女兒生了重病,他卻沒錢可以醫治。
流浪漢聽到之後對他說:「我有一百元,你可能比我更需要這一百元。」就把一百元給了Johal,Johal當場感動的眼淚快噴出來了。
之後Johal告訴流浪漢,這是個實驗,並給了他五百美元。這下換流浪漢眼淚要噴出來了。
為什麼流浪漢願意把自己也很需要的一百元讓出來呢?我認為有這三個重要原因:
- 同理心:能夠理解並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情緒是慷慨行為的核心驅動力。同理心促使個體將他人的福祉視為自己的關注點,從而願意提供幫助。
- 個人價值觀和信念:一個人的道德觀念和個人信仰往往影響他們對於分享和慷慨的看法。許多文化和宗教都高度重視慷慨和助人為樂的行為。
- 社會和環境影響:個體所處的社會環境、成長背景以及周圍人的行為模式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慷慨程度。人們往往會模仿那些他們認為是正面典範的行為。
這三個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這個流浪漢願意讓出一百美元的慷慨行為。
看完案例,你要學這個流浪漢身上的三種因素,不要學當流浪漢。而且,慷慨的人,往往也是能成大事的人。
我從兩個學術角度分析給你聽。
- 社會心理學:研究顯示,慷慨的行為可以增強個體的社會聯繫和群體內的信任感。當人們觀察到他人作出了顯著的犧牲時,這種行為往往會激發更強烈的正面情感和更深的社會連結。
例如當年我的老闆,她雖然表達力不佳,但她對工作的投入度確實無人能及,所以讓我心生佩服。
- 進化心理學:進化心理學家認為,慷慨行為可能是人類社會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互惠互利的策略。即便是在現代社會,顯著的慷慨行為,尤其是在資源有限時的分享,仍然可以提升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沒錯,人脈的本質是「利他」,先求幫助別人,再求別人幫助。
詩人說的慷慨,將自己更需要,給予需要的人,這種慷慨,我認為必要性不大。
就像,你給客戶的時間,永遠比給家人多,我認為這就本末倒置。
不過,慷慨、大方,這我是非常認同的。特別是用在公司經營、組織發展。
古話說「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你要人,還是要錢?沒有人,你能賺的錢有限。
況且,中國人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讀書、五積德」慷慨大方的給予,我覺得就像積德,或許不是立刻回報,但回報總會在你的生命中的某個時刻,為你帶來驚喜。
1130930「慷慨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東西給我,而是你把你比我更需要的東西也給了我。」黎巴嫩詩人 紀伯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