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AI不是你的替身,而是你的創作夥伴

Line

「AI 不是威脅,而是創造力的工具。」— 李飛飛(AI科學家、斯坦福教授)

小芸 是一個喜歡寫貼文的業務員。每個月,她都堅持自己寫社群文案、設計圖片,從不抄模板。
但最近,她遇到瓶頸了。
她坐在螢幕前,一個小時過去,還是沒想出該怎麼寫一篇關於「遺產規劃」的貼文。
打了幾句話,又刪掉。靈感卡住,情緒也開始低落。

同事建議她:「不然用AI看看啊,先產個初稿,再改也好。」
她皺眉回:「AI寫得出來有感覺的東西嗎?那不是我了。」
結果,她真的試了一次──
輸入:「寫一篇關於遺產傳承的貼文,要有情感、有故事感。」
AI啪地生出一篇,看起來工整、清楚,但她還是不滿意:「還是沒我的靈魂。」
她關掉AI視窗,自嘲一句:「果然創意還是要靠自己。」

但真的是這樣嗎?

小芸碰到的問題,不是AI寫不好,而是她沒用對方式創作:
她以為創作=靈感=完全靠自己「天降神助」。
她期待AI直接生出「像她寫的」貼文,卻沒有提供素材與風格。
她從不視AI為「共創夥伴」,只當成「代筆工具」。
她不是被AI取代,而是把AI排除在創造流程之外。
你要明白,AI不會幫你取代靈魂,但可以點燃靈感。它不是畫家,但可以幫你找出畫面的大致輪廓。

AI是創作的延伸器,不是替代者。

好!今天繼續教妳三個「與AI共創內容」的實戰技巧
✅ 1. 先給AI「靈感原料」,再請它共創草稿
❌ 錯誤語法:「請寫一篇感人的遺產規劃故事」
✅ 正確語法:「根據這個故事(貼上素材),請幫我改寫成一篇用第一人稱說法的保險貼文,語氣溫暖,重點放在家庭價值的延續。」
👉 你給AI的,是你「靈感的火種」。

✅ 2. 不要期待「一鍵完美」,要期待「一稿啟動」
❌ 錯誤心態:「怎麼寫得這麼平?算了,不用了」
✅ 正確心態:「這是個骨架,我再加進真實案例、語氣潤飾,就是我自己的作品。」
👉 草稿不是成品,你是點睛的人。

✅ 3. 舉例給AI看「你的風格」,讓它模仿你,而不是亂猜
❌ 錯誤操作:「我想要寫得有我個人風格」
✅ 正確操作:「請模仿我這篇貼文的寫法(貼上連結),幫我寫一篇關於『傳承價值』的主題。」
👉 舉例,是讓AI「接近你靈魂」的最短路徑。

來!幫你做【三個行動提醒】,讓AI變成你創造力的「放大鏡」
創作不再是你一個人的事,而是你+AI的共鳴。
你越懂得整理素材,AI越能幫你組織出佳作。
與AI共創,不是偷懶,而是進化。

過去你可能怎麼都沒想到,自己也可能成為作家。但今天,你只要會使用AI,作家夢,不再是做夢。記好囉!
用自己的故事 → 讓AI幫你擴寫
用自己的語氣 → 讓AI幫你重組
用自己的經驗 → 讓AI幫你鋪陳感情

讓你創作,不再是「對著空白Word卡三小時」,而是「與AI來回一場有節奏的創意對話」。

就像李飛飛所說:「AI 不是威脅,而是創造力的工具。」造力的工具。」

第六講:AI不是你的替身,而是你的創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