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能站上講台的那一刻,你就不只是在說話,而是在跳躍式的進化。」黃國華(作家、講師)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業務員在「一對一」很會講,可是一旦上了台、面對多人,就緊張到說不出話?
但偏偏,未來你若想組織做大、帶出一批優秀夥伴,一對多的表達能力,就是不可迴避的核心技能。
而我就是那位,明明怕的要死,但死也要把這種能力學起來的其中之一。
十幾年講師生涯後的今天,我不僅僅不再害怕,還能因爲聽眾愈多人,我會表現的更好。
為什麼人更多,反而不怕了呢?
今天,我想帶你認識一個心理學上的現象——社會促進效應(Social Facilitation)。
它告訴我們:
「人在被他人觀看時,表現往往會變得更好。」
社會促進效應(Social Facilitation) 最早的實驗可以追溯到 1898 年,由心理學家 Norman Triplett 所提出。
他發現:自行車選手在與他人競爭時,騎得比單獨騎更快。
這被認為是社會促進效應的第一個實驗證據。
Triplett 設計的實驗讓兒童操作一種捲線器,他發現孩子們在有其他人一起操作時,表現得更好。
後來在 1965 年,心理學家 Robert Zajonc 系統地整理並提出社會促進效應的理論基礎。
他的理論核心如下:
這就是為什麼像我,或是街頭藝人在熟練表演時,觀眾越多表現越好;但若是初學者、上台經驗不足,面對觀眾可能表現更差。
好,看完理論,為什麼我死都要把演說能力學習來呢?簡單來說,從一對一到一對多,是一種能力進階,更是一種影響力的槓桿。
你如果只是靠自己成交,那你只能做單兵作戰;但如果你能一場事業說明會,你展現大將之風,很可能一場你就增員十個準夥伴,業績也一樣,這才是真正的倍增。
社會促進效應還有一層含義:當你站在台上演講,你也會迫使自己更認真準備、更專業思考。
因為觀眾的眼神,就是一種聚光燈,讓你自我提升。
所以,如果你想把保險事業做更大,請練好以下三個步驟:
1.先從熟悉的主題練習公開講
挑一個你最擅長的保險商品或成交故事,錄下自己講的過程,熟能生巧。
2.邀請內部夥伴當觀眾
從3人、5人開始模擬說明會,在有觀眾下練習,逐步培養自信。或是把握單位內的各種上台機會(例如早會主持)
3.把演說當成一種「領導力工具」
因為你每一次的說明,不只是傳遞知識,更是在打造個人品牌與組織信任感。
結語:
學會一對多的演說,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種角色轉換的象徵:從「個人業務員」升級成「有影響力的組織領袖,或是超級演說家」
「您想進階學習嗎?請點選底下連結,進入分類篩選功能,您即可選擇有興趣的主題,進階學習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