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衝突沒處理好是傷口,處理好了就是突破口。」黃國華(作家、講師)
在保險公司工作的阿明,原本和同事小傑是合作無間的好搭檔,兩人一起跑客戶、互相cover業績,甚至下班還會一起吃飯聊天,感情好得就像兄弟一樣。
後來,阿明因為業績突出、對團隊有想法,被公司拔擢為業務主任,成為原來小組的主管。
升上主管後,阿明希望帶領團隊更有制度地運作,開始要求大家回報每日的拜訪數與進度。
但他發現小傑不像以前那樣積極配合,甚至在會議上當眾質疑他的提案:「這樣做有比較有效嗎?你怎麼知道?」
團隊中其他人也受到影響,開始觀望,不再像以前那麼投入。阿明感受到極大的壓力與挫折,尤其是來自小傑的反對,更讓他情緒複雜:那個曾經最挺他的兄弟,如今竟變成最不配合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拆解原因給你聽。
常見有以下三個主因:
從平行關係變成上下關係,容易讓對方感到距離感或壓力,一時無法適應「你現在是我主管」的現實。
朋友可能會覺得「我們一起打拼,為何升的不是我?」產生失落、嫉妒,或被冷落的感覺,進而反應在行為上。
以前是朋友可以互相cover,現在變成要報告與接受管理,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不再自在」,進而用反對來表達不滿。
這三點背後核心都是「關係變了,但心態沒有跟著變。」,怎麼辦?
你可以使用「帕金森定律」跟「SCRUM敏捷會議」。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英國歷史學家西里爾・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於1955年提出。
核心觀點:「工作會膨脹到填滿可用的時間。」也就是說,給人一週完成的任務,往往就會拖一週;但若只給一天,反而能更集中完成。
SCRUM敏捷會議(Scrum Agile Meeting) 源於軟體開發領域,由 Ken Schwaber 與 Jeff Sutherland 在1990年代提出。
核心精神:「短週期、頻溝通、快調整。」
強調透過固定節奏(如每日站立會議、每週檢視)、小步前進、團隊共創,快速回應變化、解決問題。
應用在保險團隊上:
你當上主管之後,時間真的會變少,所以你可以用帕金森定律提醒自己要縮短時間以集中行動力,SCRUM則提供一套可執行的節奏與機制。
兩者結合,對你來說,不只是提升效率,更是重建團隊信任與參與感的關鍵管理工具。
重新打開突破口:從「被管控感」轉為「共參與感」。
你變主管,必須用敏捷節奏重建信任。
你可以立刻做這三件事:
第一步:設立短週期的SCRUM節奏,拉近關係距離
每天只要10分鐘的站立早會,讓每個人分享昨天拜訪狀況、今天行動計劃、遇到什麼阻礙。
這樣的節奏減少了「被報告」的壓力,反而讓每個人都能感覺自己是「在場的角色」,也讓他/她逐漸重拾參與感。
第二步:縮短溝通週期,防止情緒積壓(帕金森定律應用)
帕金森定律說:「工作會膨脹到填滿你給它的時間。」
同樣,情緒也是——你不處理,它就慢慢膨脹。
你不能等月會或週會才溝通,而是把溝通拆成小頻率、多觸點,讓不滿情緒能快速釐清與疏導,避免積壓成對立。
第三步:邀請共創,而非推動命令
你可以在會議中主動問他/她:「如果這樣的回報表你覺得不適合,有沒有什麼更實用的版本?」
這一問,讓他/她從對抗者變成貢獻者。
從「被管」的反感,變成「參與設計」的成就感。
再幫你總結一下:
三大實戰重點:
每天10分鐘,提升透明度與信任感。
別讓誤會變成對立,讓問題停留在「可對話」的階段。
制度不是管人的,是合作完成的。
沒有衝突的團隊,幾乎都是虛假的團隊,所以我認為「衝突沒處理好是傷口,處理好了就是突破口。」
「您想進階學習嗎?請點選底下連結,進入分類篩選功能,您即可選擇有興趣的主題,進階學習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