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6 月 21 日

1140523「言語是如此的強大,它可以使我們哭泣,也可以使我們笑容。它可以使我們感到幸福,也可以使我們感到痛苦。」part-1 維克多·雨果(法國作家)

「言語是如此的強大,它可以使我們哭泣,也可以使我們笑容。它可以使我們感到幸福,也可以使我們感到痛苦。」part-1 維克多·雨果(法國作家)

 

我從神經科學與心理學角度,解釋維克多·雨果的這句話

 

1️⃣ 神經科學:語言如何影響大腦與情緒

📌 語言會直接影響大腦的情緒中樞——杏仁核(Amygdala)與獎勵系統(Dopamine System)

 

當我們聽到不同語言時,大腦會產生相應的生理反應:

✅ 正向語言(如讚美、鼓勵) → 釋放多巴胺(Dopamine),讓我們感到快樂、動力提升

✅ 負向語言(如侮辱、批評) → 激活杏仁核(Amygdala),促進**皮質醇(Cortisol)**分泌,讓我們感到壓力、焦慮

 

🔹 科學證據:

  • 研究發現,當人們反覆聽到負面詞彙(如「你不夠好」、「你做不到」),大腦的杏仁核會長期處於高敏感狀態,導致壓力、焦慮甚至憂鬱症風險增加。
  • 相反,當人們接觸積極語言(如「你很棒」、「你可以做到」),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會活化,釋放多巴胺,讓人感到幸福與自信。

 

🧠 結論:

  • 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它實際上會改變大腦化學物質,進而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行為。
  • 這解釋了為什麼「言語可以讓人哭泣,也可以讓人笑容」,因為它直接影響我們的神經系統,使我們感受到快樂或痛苦。

 

2️⃣ 心理學: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與行為

📌 「語言塑造思維」,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與行動

  • 我們內心的「自我對話(Self-Talk)」會決定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行為:
  • 「我一定會失敗!」 → 產生焦慮,降低行動力
  • 「我可以做到!」 → 提升自信,增加嘗試的動機

 

🔹 心理學應用:認知行為療法(CBT,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 CBT 用來治療焦慮與憂鬱,其中的核心技術就是改變負面語言模式:
  • 把「我不夠好」改為「我正在學習與進步」,能有效減少焦慮與負面情緒。
  • 把「這件事太難了」改為「這是我成長的機會」,能增強行動力與自信心。

 

📌 語言如何影響人際關係?

  •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當你用正向語言對待他人,對方的表現真的會變好。
  • 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當一個人反覆聽到「你不擅長數學」,他的數學表現真的會變差。

 

🎭 結論:

  • 語言不只是信息的傳遞,它還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情緒與行為。
  • 這解釋了為什麼「言語可以使我們感到幸福,也可以使我們感到痛苦」,因為它不僅影響情緒,還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進而影響我們的一生。

 

✅ 從神經科學角度:語言會影響大腦的神經活動,決定我們的快樂或痛苦。

✅ 從心理學角度:語言塑造我們的自我認知,影響行為與人際關係。

 

📌 維克多·雨果的這句話,不只是文學上的表達,而是有科學根據的。語言確實可以讓人哭、讓人笑,因為它能夠改變我們的生理、心理與行為模式。

的確,雨果說得好「言語是如此的強大,它可以使我們哭泣,也可以使我們笑容。它可以使我們感到幸福,也可以使我們感到痛苦。」學會說話,絕對能有效的提升你與家人的幸福感。

好了,今天週五,輕鬆一點,你就聽完理論就好,下週一,我教你怎麼運用。

 

「您想進階學習嗎?請點選底下連結,進入分類篩選功能,您即可選擇有興趣的主題,進階學習囉。

https://taiwantopsales.com/教練專區/

snowsky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LOGO-白色-文字.png

關於黃國華

鴻語顧問創辦人
2023 MDRT焦點會議講者
行銷與流通研究所碩士
通過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考試
「5分鐘上手圈粉攻略」作者

聯絡資訊

訂閱電子信

即時收到業界最新消息

週週提供業務心法

© 2025 鴻語顧問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