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時的同一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愛因斯坦(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我先不講,我先跟你舉個例。
如果,你一個五歲小孩,看到你下班,她裝牛奶給你喝,卻不小心打翻了。怎麼說,對孩子的傷害最深?
- 都是地板太滑了!
- 你怎麼這麼不小心。
- 怎麼水都不會拿呢?
- 你是豬呀?
- 我怎麼會生下你這個孩子呢,連杯子都不會拿呢?
給你三秒想一想,好!時間到,答案第五。
為什麼?因為第五句話不只是否定行為、能力或身份,而是直接質疑孩子的存在,傳遞出「你不值得被愛」、「你是錯誤的存在」的信息,可以說是最具毀滅性的表達。
我從科學的角度解釋給你聽,我先讓你知道,一個很著名應學心理學NLP學者所提出的思維價值六層次。
理解理論之後,你看,為什麼第五種說法,會最具毀滅性,是不是你罵的的是第五層,是罵到這孩子的“自我認知”。你知道在你說什麼,孩子就吸收什麼的年紀,你這樣罵孩子,孩子是非常容易信以為真的。
若孩子真的信以為真,這會讓孩子的感受產生極端的情緒,例如深深的自卑、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存在,甚至影響一生的安全感和親子關係。
這類語言是心理創傷級別的攻擊,孩子可能會終身帶著「我是多餘的」、「我不值得被愛」的信念,影響未來的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
好!那回到愛因斯坦的這句話,他說:「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時的同一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
這意思是說,問題無法在與它相同的層級上被解決,而需要從更高層級來尋找解法。
回到剛剛你孩子幫你倒牛奶的案例,若你想要解決孩子下次再打翻牛奶的問題,你不斷地從低層級去處理,你是很難解決這個問題的。
例如,你有沒有看過有些父母,在這種情況的時候,他罵的不是孩子,他罵的是外在的環境。
他會說:「都是地板壞壞,才讓我家寶貝跌倒打翻牛奶。」這種說法,你是不會傷了孩子,但你卻會讓孩子在出狀況的時候,養成把責任歸咎外在的信念、習慣。
那怎麼說是比較好的呢?就剛剛的案例,你應該這樣說。
首先你應該先關心孩子有沒有受傷,畢竟孩子受傷,遠比牛奶打翻這件事還要重要,所以,你應該先關心是否受傷,再處理問題。
沒受傷之後,你接著要看,這問題發生,是屬於哪一個邏輯層次(有些書籍翻譯成,思惟價值層次)?
你看一下環境沒問題,那就可以往上尋找,往上一層是行為層。找到出問題的關鍵層次之後,你接著就可以處理問題了。
你可以說:「弟弟,有沒有怎麼樣?(先處理是否有受傷)太好了,沒受傷就好。」
接著你去了解牛奶打翻的原因,原來是他拿一個比較大的杯子,牛奶到太滿了,杯子太重導致手滑了,杯子掉地上牛奶才打翻了。
接著你才是說:「弟弟,你倒牛奶給媽媽喝,媽媽好愛你。你下次倒牛奶的時候,你拿小一點的杯子,不用到太滿,這樣就不會打翻牛奶了,好嗎?」
你這段話,就是在行為、能力上做教育,是比環境更高的層次來處裡問題,這樣孩子下次不打翻牛奶的機率就會高很多了,這樣你懂了嗎?
明天我會再跟你說,這怎麼用在你帶領團隊的夥伴,讓你運用更高層次的溝通,去驅動你夥伴的動力、能力,甚至願意更努力。
「您想進階學習嗎?請點選底下連結,進入分類篩選功能,您即可選擇有興趣的主題,進階學習囉。
https://taiwantopsales.com/教練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