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我也很在意別人怎麼看待我,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他們的看法對我的生活毫無幫助。」馬斯克(創業家)
馬斯克的這句話,我實在再認同不過了!活在別人的期待、話語中,真的一點意義都沒有,再多外人的認同,都不如自己認同自己,然後為自己而活。
他說的這句話,我從“自我認知”與“社會評價”之間的關係來跟你解釋,為什麼你應該為自己而活。
自我認知(Self-concept)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特質、價值和能力的理解與看法。這種認知由以下幾個面向構成:
通常自我認知的形成會受到:
社會評價(Social evaluation)是指外部環境中的他人對我們的行為、外貌、成就等所作出的反饋。這通常包括:
現代社會中,社會評價的來源非常多樣化:
當社會評價與個人自我認知一致,且是正向的時候,會促進自信心和心理健康。例如:
當社會評價與個人自我認知不一致,特別是負向時,可能會導致心理不適。例如:
如果一個人過於在意社會評價,可能會出現:
好!理論說完了,我來跟你說兩個故事,你會更能理解馬斯克說的這句話。
赫爾希巧克力的故事。
在19世紀末的賓夕法尼亞州,夜色已深,一盞昏黃的煤油燈在一家簡陋的糖果工廠內閃爍著。
米爾頓·赫爾希(Milton Hershey)站在攪拌機前,雙手沾滿糖漿,他的額頭掛著汗珠,眼神堅毅。
「這次一定會成功,」他低聲對自己說。
這已經是他第十年的嘗試了。此前,他的三次創業都以失敗告終。
第一家糖果店在家鄉費城無法盈利;第二次在丹佛嘗試新配方,卻因經營問題再次倒閉;第三次,他遠赴紐約開設的糖果公司,甚至負債累累。
然而,這些失敗並沒有打垮他。他相信自己有能力製作出最好的糖果,只需要再多一些努力和耐心。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學會了一種製作焦糖的新技術,使用新鮮牛奶作為配方的基礎。
這項創新讓他的焦糖糖果在當地市場廣受歡迎。
他將事業搬回家鄉蘭卡斯特,成立了「蘭卡斯特焦糖公司」。
這家公司不僅讓他從過去的失敗中重新站起,還幫助他開始積累資本。
但米爾頓並不滿足。他心裡有一個更大的夢想——讓糖果變得不僅僅是奢侈品,而是人人都能享用的日常幸福。
1900年,他做出了人生中最大膽的決定:賣掉成功運營的焦糖公司,專注於牛奶巧克力的研發。
這在當時被認為是瘋狂的舉動,因為巧克力製作技術複雜且成本高昂,只有歐洲的貴族和富人才能負擔。
但米爾頓有自己的願景:「我想讓平凡的美國人也能吃得起高品質的巧克力。」
他投入全部資金,建造了一家巧克力工廠,並反覆實驗牛奶巧克力的配方。
他改良製程,降低生產成本,終於成功生產出價格實惠且口感絕佳的牛奶巧克力。
隨著巧克力產品的成功,米爾頓的工廠迅速擴大。
然而,他並不滿足於僅僅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希望他的成功能改善更多人的生活。
於是,他在工廠周邊建造了一個全新的社區,名為「赫爾希鎮」,提供員工及其家屬舒適的住房、學校、醫院和休閒設施。
晚年的米爾頓成立了「赫爾希基金會」,將他的財富投入到教育與公益事業中。
他相信,真正的幸福不僅來自於製作甜美的巧克力,更來自於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甜美。
今天,「赫爾希巧克力」這個名字已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品牌,而米爾頓·赫爾希的故事則是一個關於堅持、創新與回饋的經典傳奇。
他用自己的經歷證明:即使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只要懷抱夢想並付諸行動,甜美的成功終將到來。
你看赫爾希巧克力的故事與馬斯克的這句話「曾經我也很在意別人怎麼看待我,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他們的看法對我的生活毫無幫助」
是不是很像?
我分析給你聽:
這一點與馬斯克的話直接契合:他們的看法對我的生活毫無幫助。赫爾希專注於改進技術和市場策略,而不是浪費精力在別人的評價上。
這與馬斯克的「無視他人看法」有相似之處。
例如,馬斯克在創辦特斯拉和SpaceX時,外界也曾批評他的目標過於理想化,但他不為所動,專注於實現自己的願景。
這與馬斯克所說的「別人看法對我的生活毫無幫助」不謀而合。馬斯克也強調,創業和決策的重點應該是價值創造,而非取悅旁人。
馬斯克也曾面對類似情況,當他在特斯拉或SpaceX遭遇困境時,有無數的懷疑聲,但他最終用成果回應了質疑。
雖然米爾頓·赫爾希和馬斯克雖然處於不同時代和行業,但他們的故事都傳遞了一個相同的價值觀,頂尖的保險顧問,你你如何把兩位成功者的價值觀,落實在你的身上呢?
1- 不要被他人的看法左右。
2- 堅持內心的信念,專注於價值創造。
3- 用行動和成果證明自己,而非試圖取悅所有人。
最後,我想用這句話,來呼應馬斯克這句話,就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與使命。經歷的每一步,都是在引領你認識真正的自己。當你選擇不活在他人的期待裡,真正的精彩與輝煌,才會最終屬於你。」
「您想進階學習嗎?請點選底下連結,進入分類篩選功能,您即可選擇有興趣的主題,進階學習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