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讓經濟不虞匱乏;夢想是讓人生沒有遺憾。」黃國華(講師、作家)
我這句話,是根據經典的心理學理論馬斯洛需求次理論體會出來的。
只要人還活著,都有各種需求需要被滿足。
所以,愈能理解人有哪些需求,對你更有效被客戶需要,很有幫助。
我幫你簡單複習一下這五層次
我想這理論你並不陌生,不過你想要成為更優質的保險顧問,你必須明白,你許多優質的客戶,最終都會往第五層的需求去追求,因為這將能為自身帶來更強烈的幸福感。
我帶你看一個研究,是關於”意義感理論”的相關研究。
這理論由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提出,他在他的書《追尋生命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裡面,在納粹集中營,死裏逃生後的體會,他認為“尋找人生意義是人類生存的核心驅動力”。
弗蘭克說,人生的意義感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並能減少心理壓力,幫助個體面對挑戰與逆境。
為什麼會覺得有意義呢。這意義感來源三點:
- 創造與成就:透過追求夢想或目標,個體能獲得價值感。
- 愛與聯繫:與他人建立深厚情感關係。
- 痛苦中的價值:即使在逆境中,依然能找到生命的意義。
他特別強調的是,夢想是一種驅動力,能為個體的行為提供方向感和目標感,賦予日常活動更深層次的意義。
在一項研究叫:「夢想追求與人生意義感之間的關係」,
探討夢想的追求如何影響個體對人生意義感的感知,並檢驗不同文化背景是否影響此關係。
有500名成年人,來自多元文化背景(北美、歐洲、亞洲),年齡範圍為20至65歲,涵蓋學生、職業人士及退休人士。
根據受訪者的夢想類型(學術成就、職業目標、家庭夢想等)和進展程度進行分組。
結果發現:
- 目標與意義的正相關:
– 85%的受訪者表示,追求夢想的過程增強了他們對生活的意義感。
– 其中,進展明顯的受訪者報告的意義感指數比未設定夢想的群體高出40%。
- 文化背景的影響:
– 無論文化背景差異,追求夢想都能帶來更高的生活滿足感,但西方參與者更傾向個人目標(如事業成就),而亞洲參與者更多聚焦於家庭相關的夢想。
- 心理壓力的減少:
– 受訪者表示,追求夢想能幫助他們轉移對壓力源的注意力,並帶來心理上的平靜感。
你看,有遠大的夢想追求,是一件幸褔又有意義的事。
而且,人的大腦,也會因為你勇於追求夢想,給你更多的獎勵。
怎麼說呢?
– 追求夢想與目標會激活大腦的獎勵迴路,特別是伏隔核和前額葉皮質,分泌多巴胺,產生滿足感和愉悅感。
– 研究顯示,完成目標的過程會帶來積極情緒,而長期的目標追求則強化人生的方向感。
– 而且,擁有明確夢想的人更能應對逆境,因為夢想提供了前進的動力和目標,使挑戰看起來更具意義,而非單純的困難。
所以,我才會常跟學員說:「你的成就,難以超越你的夢想。」況且,人最終都得死,那為什麼不讓自己活的精彩呢?
我很喜歡電影《少林足球》中的電影台詞,說「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設定有意義的夢想,我認為很重要。
根據《臨終前最後悔的五件事》(The 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這本書分享了五條最常見的臨終遺憾:
- 希望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 希望我以前沒有那麼拼命的工作。
- 希望我有足夠的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
- 希望我能夠和自己的朋友們一直保持聯繫。
- 希望我已經讓自己成為快樂的人。
你看第一條,「希望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這不就呼應了多少人,終其一生都在過自己不想要的人生呢?真的老了再後悔,來得及嗎?
所以我很認同「讓工作跟夢想同步前進」這句話。
但,做不好該做的事,怎麼做想做的事呢?業績沒達成,玩得也不安心。
你知道嗎?有的學員來上課,就是希望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然後能放膽的在家裡耍廢。這讓我印象深刻。
工作賺錢,絕對很重要,這樣你才能養自己、養家,積累資本,把握好的投資機會,更快積累資本。(例如創業)
實現夢想,這也很重要,這樣你才能更有動力,完成內心真正想實現的事。(例如學鋼琴、當歌手、開餐廳⋯)
因此我認為,工作與夢想一樣重要,因為「工作是讓經濟不虞匱乏;夢想是讓人生沒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