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卻沒有態度,可能讓你的努力功虧一簣。」黃國華(講師、作家)
我從科學或學術觀點來拆解我說的這句話
一、情感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理論
情感智商理論由EQ這本書的作者 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提出,強調情感智商比純粹的智力更能影響一個人在職場中的成功。
情感智商包括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交技巧、同理心和自我激勵的能力。
這些因素與“態度”緊密相關,因為良好的情感智商能夠幫助個人有效地應對壓力、與他人建立關係,並且在面臨挑戰時表現出積極的態度。
丹尼爾·戈爾曼(1998)發現,“情感智商高的人在職場中更容易成功”,即便那些具備卓越技術能力但情感智商低的人,因為缺乏自我管理和有效溝通技巧,往往難以長期維持職業成就。
【Goleman, D. (1998). *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另一項研究顯示,領導者的情感智商比技術能力對團隊績效有更顯著的影響。
【Jordan, P. J., & Troth, A. C. (2002).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這說明,即使一個人能力再強,但缺乏良好的態度(如情感智商),仍可能導致合作失敗或績效不佳。
二、工作動機理論(Work Motivation Theory)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態度和內在動機是影響工作表現的關鍵因素。
這個理論由瑞安(Ryan)和迪西(Deci)提出,強調人們在滿足三個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感、勝任感、關聯感)時,內在動機會被激發。
內在動機強的人往往表現出更積極的態度,並且能在長期工作中保持更高的表現。
瑞安(Ryan)和迪西(Deci)2000)的研究發現,”高內在動機與積極態度密切相關”,並且能夠顯著提升個人的工作表現和滿足感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這說明,僅有能力而缺乏內在動機和積極態度的人,可能無法在職業中保持高效表現。
三、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理論(Attitude-Behavior Consistency Theory)
根據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理論,個人的態度會直接影響行為,而行為是達成成功的具體表現方式。
如果一個人擁有積極的工作態度,他的行為將會更專業和負責任,從而增加成功的機會;反之,如果態度消極或自滿,這會體現在日常行為中,進而削弱其成功的可能性。
Ajzen 阿傑和菲什賓Fishbein兩位學者(1977)的研究表明,”態度和行為的一致性”在預測個體的行為和成功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個體擁有積極態度,他們更可能採取有效行動來達成目標
【Ajzen, I., & Fishbein, M. (1977).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這三個理論足以證明,即便一個人擁有卓越的能力,若態度不對,很可能無法支持你成為頂尖的保險顧問,更無法確保你獲致長期成功。
我用我很喜歡的歷史故事來解釋給你聽。
在中國漢朝建立的過程中,蕭何、張良、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
特別是被譽為兵聖的韓信,更是在歷史上被公認赫赫有名的大將軍,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幫助劉邦擊敗項羽,奠定了漢朝的江山。
可是,在劉邦稱王之後,韓信卻因為態度問題不得善終。
為什麼呢?我分析給你聽。
1. 戰功彪炳,權勢過大
韓信是漢初最重要的軍事統帥之一。
他在劉邦的陣營中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崛起,指揮了多場關鍵戰役,尤其是以下幾場戰役,讓他成為開國功臣中地位最高的將領:
- 背水一戰:韓信於井陘之戰中面對趙國大將陳餘,成功運用「背水一戰」的戰術,激發士兵的拼死作戰精神,擊敗趙國大軍,並斬殺陳餘,為劉邦掃除北方的威脅。
- 垓下之戰:韓信聯合其他漢軍將領,圍困項羽於垓下,最終擊敗西楚霸王項羽,結束了楚漢之爭,奠定了劉邦統一天下的基礎。
韓信的軍事才能使他成為漢軍中無可替代的存在,其功勞甚至超過了劉邦本人。
因此,他的軍功與影響力遠超其他開國功臣,這讓劉邦逐漸感到威脅,因為「功高震主」的情況開始顯現。
2. 封王自重,領有重兵
韓信戰功彪炳後,被劉邦封為「齊王」,這使得他擁有了自己的封地和軍隊,權力達到頂峰。
雖然表面上韓信效忠於劉邦,但他擁有的地位和實力讓劉邦和周圍的人開始對他心生疑慮。
齊國是當時北方的一個重要封國,韓信被封為齊王後,實際上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劉邦對此感到不安。
後來,為了削弱韓信的影響力,劉邦將他的封號改為「楚王」,試圖限制他的勢力,但韓信仍然掌握著一支強大的軍隊,地位仍然顯赫。
這種擁兵自重的情況,讓劉邦和朝廷對韓信逐漸產生猜忌。
3. 被指參與反叛
韓信最終失寵的直接原因是他被懷疑參與了一場叛亂。
據史書記載,劉邦打敗項羽後,依然面臨一些地方割據勢力的挑戰,特別是韓信的同鄉「陳豨」起兵叛亂。
當時,有人告發韓信與陳豨勾結,意圖謀反。劉邦聽後立即感到憂慮,認為韓信可能已經不再忠於他。
韓信雖然極力否認這一指控,但劉邦對他的猜忌已經無法消除。
韓信本身擁有的功勞和影響力,以及與反叛勢力的潛在聯繫,成為了他被清算的導火線。
4. 最終被設計除掉
韓信最終是被劉邦和呂后聯手除掉的。
當時劉邦假意赦免了韓信的「謀反」嫌疑,並將他從楚王降為「淮陰侯」,看似給予了韓信一條生路,但實際上是為了削弱他的權力。
後來,劉邦前往討伐陳豨之亂,呂后與丞相蕭何趁劉邦不在,設計將韓信誘入宮中,將其逮捕並處死。
這就是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後續結局,最終韓信被誅殺於長樂宮。
在被殺之前,韓信曾感慨地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正是對自己功成身死的命運的深刻反思。
反觀丞相蕭何,他功勞一樣大,為什麼沒有功高震主的問題呢?
好!你都聽了七分鐘了,你就再花三分鐘聽完吧!
畢竟這談的是重要的態度問題,對你獲取長期成就有幫助。
因為蕭何在劉邦建立漢朝的過程中,主要負責內政和後勤管理,特別是在劉邦出征時,他留守關中,確保糧草充足,維持後方的穩定。
他擅長管理國家事務,被譽為劉邦的「相國」之才。
相比韓信和張良,雖然蕭何的功勞同樣巨大,但他較為低調,懂得自我保護,善於處理與劉邦的關係。
與韓信不同的是,蕭何沒有表現出軍事上的野心,也不參與前線作戰,避免了「功高震主」的問題。
劉邦建立漢朝後,蕭何一直深居簡出,專注於內政,這使得劉邦對他保持高度信任,沒有感到威脅。
即使蕭何功高,但他處事謹慎,懂得收斂,因此沒有受到像韓信那樣的猜忌和打擊。
當時,漢高祖劉邦對一些開國功臣產生了懷疑和猜忌,特別是像韓信這樣的功臣因功勞太大而遭到打擊甚至誅殺。雖然蕭何在劉邦心中的地位穩固,但他也未能完全避免這種猜疑情緒的波及。
據《史記》記載,有人誣陷蕭何私自建造宮殿,準備圖謀不軌。
據傳,當時有人向劉邦告密,稱蕭何在家中建造了豪華的府邸和高大的宮室,暗示他可能有謀反的意圖。
這在當時是一個嚴重的指控,因為建造奢華宮殿很容易讓君主聯想到野心勃勃的動機。
劉邦聽聞後非常不安,懷疑蕭何是否也會效仿韓信那樣威脅他的統治,因此下令將蕭何逮捕入獄。
然而,事情的真相並非如此。
事實上,蕭何建造的豪宅並不是為自己準備的,而是用來充當漢朝政府的公共財產,也就是用作官府。
這是蕭何在管理國家內政時期所做的常規工作之一。
經過調查,最終劉邦發現這一指控是虛假的,蕭何並無任何反叛之心。
經過這次誤會,劉邦赦免了蕭何,不僅恢復了他的自由,還繼續重用他,讓他繼續擔任丞相。
儘管這次事件對蕭何的名聲一度造成了影響,但最終劉邦並沒有因為這次事件而徹底懷疑蕭何,也沒有進一步對他進行處罰。
這段插曲顯示出蕭何在功成名就後依然面臨風險,但由於他行事謹慎、忠誠,最終避免了韓信那樣的悲劇結尾,並得以全身而退。
他在政治上有著高度的智慧,懂得進退有度,最終得以善終,這也使得他成為了「漢初三傑」中唯一一位得以全身而退的人。
蕭何與韓信的故事,是不是清楚地印證了「有能力,卻沒有態度,可能讓你的努力功虧一簣」這句話。
最後,我幫你做個結論,我認為“能力”和“態度”兩者是不可或缺的成功兩大要素。
從情感智商、工作動機理論以及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理論的角度來看,單憑能力無法保證長期的成功。
若缺乏積極、謙卑的態度,無論有多強的能力,都可能最終導致失敗。
韓信的故事就詮釋了這一點,他的卓越軍事才能帶來了巨大功績,但最終因態度問題,最後丟了性命。
蕭何則因謹慎和忠誠還有進退得宜的態度,不僅建立了豐功偉業,還最終全身而退,是不是也證明「能力+態度」的重要性。
我認為「才能如風,用得好,能助你騰空;態度如舵,偏一寸,也會害你瞬間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