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身邊的一切,都是由他內心的想法和特質吸引而來。」作家朗達·拜恩
這句話有兩個概念可以證實有效性。
1.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我實現預言是由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於1948年所提出的理論,主要解釋了人們如何通過自己的信念和行為來影響最終的結果。
這個理論是說,人們對某件事情的期望或信念會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從而增加該預期結果實現的可能性,無論這種預期最初是否真實。
關鍵概念:
- 期望與行動:人們對事件或情境的期望會引導他們的行為。
如果一個人相信某一結果會發生,他們的行為就會有意或無意地促進這一結果的實現。
例如,如果一個學生認為自己數學能力很差,他可能會對數學學習感到焦慮然後就逃避、放棄,最終成績不佳,這就是自我實現預言的結果。
- 正面與負面影響:自我實現預言既可以帶來積極結果,也可能導致負面結果。
如果人們對某件事情持正向信念並採取積極行動,他們可能會實現成功;相反,如果他們持消極信念,這些消極期望也可能促使失敗的結果。
心理學也支持這句話:在心理學中,自我實現預言與「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稱羅森塔爾效應。自我實現預言與這兩個概念密切相關。
這一效應表明,如果一個人的期望提高,那麼他們的表現也會提高。
比如,當你是一位相對有權威感的保險顧問,你對一位父親說「我相信您肯定很願意為家人做出更穩健的保險規劃」這對話,對負責任的爸爸有更高的期望時,這個爸爸往往會更願意讓自己的行為符合你的期待。
在職場中也常見,例如,你們公司董事長親自拍著你的肩膀對你說:「我認為你今年好好表現,應該可以拿這次業績競賽的第一名。」你相信我,你就算沒有拿第一,你也會拼盡全力的。
對自己高期望的夥伴,通常會更有動力並表現更佳。
2.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
吸引力法則是一個心理和哲學概念,主張人們的思維和情感狀態會影響他們吸引到的經歷和結果。根據這個法則,積極的想法和態度會吸引積極的經歷,而消極的情感和思維模式則會吸引負面結果。
這有三個關鍵概念:
- 第一、同頻共振:
吸引力法則的基本假設是「同頻相吸」,也就是說,你的思想和情感頻率會影響你吸引到的外部經歷。這種理念強調,當一個人保持積極的思想狀態和情感,他們將更有可能吸引正面的機會和人際關係。 - 第二、思想創造現實:
根據吸引力法則,人們的思想和心態對他們的生活環境有直接影響。積極思維將創造積極的現實,消極思維則會帶來負面的結果。 - 第三、可控與不可控:
這一理論的支持者認為,儘管人們無法控制所有外部事件,但他們可以控制對事件的反應和情感態度,這會最終影響他們吸引到的外部經驗。
心理學在很大的程度上概念跟吸引力法則類似:積極心理學強調正面思維的重要性,通過培養積極的心態和情感來提升幸福感和人生成就。
應用場景:
- 個人發展:吸引力法則常被用於個人發展領域,幫助人們保持正面思維,並專注於他們的目標。
- 企業與職場:許多領導者和企業家使用吸引力法則來設定願景和目標,通過正面的心態來吸引成功機會和資源。
我自己就是吸引力法則最佳的受惠者。
2014年我參與了一個「三階段」的課程,課程中我在一個體驗性的課程活動中老師說:「你這一生最想成就的是什麼?」我說「我將成為台灣最有競爭力的顧問公司。」10年後,你猜我實現了嗎?
有學員問我,為什麼我的客戶說好,後來又反悔了?
我說,因為你遇到言行不一的客戶。
接著,他說真倒霉,每次都遇到這種客戶。
我說:「其實有些人你遇見,不是為了成為你的客戶而來,而是讓你獲取寶貴經驗而來的。有了經驗,你才知道如何修正、優化,快速提升你自己。」
「若你一直糾結在沒有成交的痛苦中,你所耗費的精力跟去上課學習差不多。不糾結內耗,立刻付諸行動才是更聰明的選擇」
我常跟學員說:「當你成長夠快速,你才能遇到好客戶,好客戶一旦體驗到你是如此專業,又謙遜有禮,那他們答應說好,就會一定做到。」
因爲高層次客戶,不會言行不一,他們通常高度的言行一致。
所以,我很認同拜恩說的話。的確!當你成為什麼人,你自然能吸引什麼人。因爲「一個人身邊的一切,都是由他內心的想法和特質吸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