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121「我每天花八小時練琴,人們卻用『天才』兩字埋沒我的努力」音樂家莫扎特

Line

「我每天花八小時練琴,人們卻用『天才』兩字埋沒我的努力」音樂家莫扎特

 

莫札特7歲的時候就舉行了大型的音樂會,讓音樂界廣為震驚,不過這還不算什麼,更令人震驚的是,莫札特在他4歲的時候就能夠分辨任何音樂的音調,甚至是像聲音的調子,比如:時鐘報時的音調、甚至人打噴嚏的音調,這種能力是極其罕見的,大約在每一萬人當中,只有一個人具有這種完美音高的能力。

 

莫札特簡單講,他就是老天爺賞飯吃,而且人家的爸爸本來就是音樂家,除了DNA的遺傳,讓他一出生就是個音樂天才,難能可貴的是他還異常的努力。

 

這其實可以從心理學、技能習得理論等角度來解釋。

  1. 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 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的刻意練習理論指出,卓越的成就並非僅僅依賴天賦,而是通過持續且有目標的練習來達到的。
    這與莫扎特的觀點相符,他強調自己每天花費大量時間練琴,而不是單純依賴天賦。

根據艾利克森的研究,大多數領域中的頂尖人物(如音樂家、運動員、科學家)都通過10,000小時的刻意練習達到了卓越水準。

  1. 熟練效應(Skill Acquisition):
  • 根據技能習得理論,個體要達到卓越的水準,需要經過反覆的練習和階段性的熟練過程。莫扎特所提到的每天八小時的練習,體現了他在熟練和掌握音樂技能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鋼琴家這樣,頂尖的運動員,也一樣。

我帶你看,一位年輕漂亮的瑪莉亞·莎拉波娃從草根到巔峰的故事

一個寒冷的早晨,年僅6歲的瑪莉亞·莎拉波娃在俄羅斯索契的網球場上練習。

她的父親尤里在場邊看著她,一邊緊握拳頭,一邊提醒她:「要想贏得比賽,就得比對手更努力。」這句話深深地印在她的心裡。

每天清晨,當其他孩子還在睡夢中時,莎拉波娃已經開始在球場上揮拍,一次次揮汗如雨。

 

莎拉波娃父母,尤里·莎拉波夫(Yuri Sharapov)和葉蓮娜·莎拉波娃(Yelena Sharapova),來自俄羅斯。

在莎拉波娃兩歲時,他們一家從白俄羅斯搬到了俄羅斯索契,因為他們居住的地區受到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災的影響,也就是你比較常聽過的叫車諾比核災,有可怕的核輻射。

 

在莎拉波娃在四歲時對網球有極高的天賦,父母看到了她的潛力,決定支持她的網球夢。

在她六歲時,父親尤里帶她前往美國佛羅里達的尼克·波利泰里網球學院(Nick Bollettieri Tennis Academy)進行訓練。

這是一次極具挑戰的旅程,因為她的母親因簽證問題,未能隨行,一年多後才與他們團聚。

莎拉波娃的父親為了她的訓練在美國打工賺錢,儘管資金緊張,他們仍堅持不懈。

 

年幼的莎拉波娃,每天花8小時在球場上練習,與年齡比她大、經驗比她豐富的選手較量。

她並沒有被擊敗,反而一次次從挫折中站起來。

每次失敗,她都告訴自己:「再來一次,我可以變得更好。」她的刻意練習不僅僅是重複,而是對每一個動作的精確改進。

 

17歲時,在2004年溫布頓決賽中,莎拉波娃面對當時世界第一的小威廉姆斯。

當她走進球場時,所有的訓練和汗水都彷彿匯聚成了一股無形的力量。

最終,她以兩盤6-1、6-4戰勝了小威廉姆斯,震驚了世界。

當那最後一球落地時,她跪倒在地,淚水奪眶而出。她知道所有一切的努力,終於在此刻得到回報。

 

然而,這僅僅是她輝煌旅程的開始。她繼續奮戰在網球場上,贏得多次大滿貫賽事,成為網球界的頂尖選手。

儘管多次受傷和困難,她從未放棄,正如她父親告訴她的:「要比對手更加努力。」

你說:「人家有天賦,我又沒有。再努力也追趕不上。」你說的,還真不一定對。

《刻意練習》作者在 1992 年提出了「神經可塑性」就是重複性的經驗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大腦由神經元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構成,這些細胞互相連接,通過加強或削弱這些連接,大腦的結構可以發生改變。

 

也就是說,人透過外部的不斷加強、訓練某些行為、動作,會慢慢改變人的大腦結構,因此大腦經過刻意練習之後,也能夠發展出過去不具備的潛能。

所以透過今天兩則故事分享,你就能明白,只要用對方法練習,然後比任何人都努力,你也能成為真正想成為保險業中頂尖的保險顧問,下一個閃耀的明日之星。

1131121「我每天花八小時練琴,人們卻用『天才』兩字埋沒我的努力」音樂家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