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做對的事而輸,比做錯的事而贏還要好。」– 東尼·布萊爾 (前英國首相)
在一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面的羊,走到這裡,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儘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
看似很多人都在做的事,不一定是對,這很可能就是因為”羊群效應”的影響,讓你感覺跟著做,是正確的決定。
除非你是保險業的新秀,不然要成為頂尖保險顧問,你是需要有「辯證思維」的。
我很喜歡哈佛前校長吉爾平·福斯特說:「教育的目標是確保學生能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當你懂的愈多,你被騙的機率就愈少。
事實上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他的話也是成立的。
1.道德決策理論:
- 根據道德決策理論,個體在面臨選擇時,應考慮行為的道德影響。研究表明,當個人或組織選擇道德行動而非僅僅追求短期利益時,儘管可能在短期內付出代價,但從長遠來看,這樣的行動能夠建立信任和聲譽,並帶來持久的成功。
2.長期效益(Long-term Benefits):
- 心理學研究表明,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有助於增強個人的內在滿足感和心理健康。
即使短期內未能取得成功,這種選擇能夠促進長期的幸福感和社會價值,最終可能帶來更大的成功。
3.角色模範與社會影響:
- 做對的事,即使在短期內失敗,能夠為他人樹立積極的榜樣,促進社會中的正能量傳遞。
這種行為不僅能夠強化個人或組織的道德聲譽,還能夠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標準。
就像「以德報怨」這句話,以前我還小,不懂為什麼別人對我不好,我還要對別人好呢?後來我懂了,別人對我如何,我不能控制;我怎麼對別人,這是我能控制的。
「我何要因為別人的行為,影響我應有的行為呢?」
我做對的事,對內,我能培養好的心態;對外,我能樹立好的榜樣。
說個堅持做對的事的品牌故事,
在1929年的某個灰濛濛的倫敦早晨,約翰·斯賓塞·路易斯站在他父親創立的商店前,深思著。
他的父親創建的這家商店,業務蒸蒸日上,但約翰對這一切並不滿足。
他親眼目睹了工人們的辛苦勞作,卻發現他們所得的回報遠不及他們的付出。
「這不對,」約翰喃喃自語。
「這些辛勤工作的人,應該分享公司的成果,而不僅僅是為他人工作。」
於是,約翰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將公司轉變為一家合夥制企業,所有員工都是公司的合夥人,並分享公司的利潤。
這一決定並非沒有風險——放棄傳統的股東利益最大化模式,將可能導致公司短期內的利潤下降,但約翰堅持認為,這是「做對的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約翰的這一決策開始顯現出它的力量。儘管在某些情況下,約翰·路易斯合夥人公司放棄了一些短期利潤,因為他們選擇支持更高的員工福利、更可持續的供應鏈,甚至拒絕了某些高利潤但不符合道德標準的供應商。
公司內部的決策會議並不總是順利進行。
有一次,當面臨一個重大供應商合約的選擇時,會議室內的氣氛緊張,公司的高層主管們爭論著是否該放棄這個合約。
「我們的員工會怎麼想?」約翰堅定地問道,「如果這筆錢是他們的呢?我們能用這些錢支持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僅僅為我們自己。」
最終,約翰說服了董事會,他們選擇了拒絕這個合約,儘管這意味著公司將失去一筆可觀的利潤。
多年後,約翰·路易斯合夥人公司憑藉其對員工和社會的承諾,成為了英國零售市場上一個不可撼動的品牌。
消費者對該品牌充滿信任,員工們則為自己是公司的一部分而感到自豪。儘管公司曾因為堅持道德標準而放棄了一些短期利潤,但長期來看,這一選擇反而為公司贏得了穩定的增長和持久的成功。
根據《星期日時報》2010年數據,它是英國第三大私人集團。
我很認同布萊爾首相說的,做錯的事,有時候真的能贏,但這種贏,很可能是曇花一現,甚至是捨本逐末的症狀解。
做對的事而輸,但只要繼續堅持,短暫的輸,卻能幫你贏得長期成功的根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