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跟客戶面談聊得很順暢,回去再LINE卻已讀不回?

Line

1.案件來源:客戶的兒子、先生公司的承包商

2.客戶背景: 小郭32歲 電機承包商二代、未婚

3.耕耘期間: 媽媽4年,兒子小郭第一次見面

4.客戶參加過單位什麼活動? 無

5.業務員之前跟顧客互動的相關資訊說明?

 

→媽媽有跟我買女兒的醫療險,我一直把保險資訊跟媽媽分享,希望媽媽也可以幫兒子購買終身醫療實支實付,停售前1週,媽媽告訴我可以跟兒子聯絡,因為每次跟他聊到保險,兒子都會不開心,透過我先生通知小郭(兒子)希望可以跟小郭見個面。

 

→跟小郭第一次見面,想了解他為什麼排斥保險?

郭:覺得業務都強迫推銷媽媽就隨便亂買,像之前那個重大傷病險繳10年還是15年,保費差不多是保額,買這種東西超不划算。(他說的這一單好像是我推給媽媽的)

 

我:我明白你的想法,你這樣想也沒有錯,但保險的目的是在萬一風險突然的發生可以獲得一筆緊急預備金,而不是把保費繳完,像我老公的哥哥就得到重大傷病,他原本是開手機店的,要煩惱生意不能做,還要煩惱小孩的教育費生活費,還好他有買實支實付醫療險,至少可以不用擔心額外支出龐大的醫療費用。

 

我:我今天來的目的就是要幫你增加醫療實支實付。

想請問小郭接班企業王國,需要每天進去公司嗎?可以請假一個禮拜或一個月嗎?

 

郭:中碳可以,中鋼還不行,目前還在尋找可以代替我職位的人。

 

我:所以你對於公司來講還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核心。你清楚自己的醫療保障嗎?

 

郭:應該有,但不多

 

我:你知道醫療保障到75歲而已,你覺得75歲以後就沒有醫療實支實付是個問題嗎?

 

郭:(點點頭)說說看,我實支實付有興趣可以接受

 

我:保障不足,萬一生病除了需要額外付一筆醫療費用,還要擔心沒辦法請假好好休息治療,甚至有可能造成公司營運的困難或損失,對不對?

 

我:那如果我的方案可以幫你解決保障不足的困擾,而且身體健康沒有用到理賠,交保費不浪費還可以做為傳承很划算,你要聽聽看嗎?

 

郭:好啦,我有興趣

 

6.客戶過往有購買的險種(或和業務員購買的險種)?

媽媽拿商品回去跟小郭及小郭妹商量,媽媽買了滿多失能險儲蓄險,媽媽只徵求小郭妹同意跟我買了小郭妹終身醫療實支實付

 

7.想要促約的方案是?

希望小郭跟小郭妹妹一樣買終身型的實支實付

 

8.業務員目前洽談的狀況?

第一次聊完小郭回答金額不論大小他都要回去考慮看看,然後就Line不讀不回

後來有回覆:目前考慮後還是想說先在考慮看看,目前沒有再多保一張的打算,回覆完這部分之後又不獨不回了。

 

9.洽談卡關的問題點?

感覺聊完氣氛還不錯,怎麼回去就line不讀?

 

10.業務員要問老師的問題是什麼?

我的詢問出了什麼問題嗎?

 

感覺他不排斥保險,只是這種醫療小錢對他而言好像也不痛不癢,他還沒有結婚.沒有小孩.沒有家庭責任,那他的弱點在哪裡?

 

Spin的問法不熟悉,演練跟實際發生說的不一樣,自己簡易的記法,就是要找出他的痛點痛上加痛,感覺醫療支出是個痛,不能請假休息造成公司損失好像是另外一個痛,😆應用時真的好難喔!


 

好喔!看完你的銷售方式,我明顯感覺到你的進步喔!

而且,你這個問題,基本就是學員來上課,常見的問題。

不過,也正是因為你覺得難,才代表你正在明顯的進步中。

 

我先帶你看一個研究。

做有困難的事,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是有很大好處的。

 

心理學中的逆境理論(Adversity Theory)指出,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個人會被迫發展新的技能和策略,以應對這些挑戰。

這種適應過程有助於促進個人的心理韌性和技能成長。

 

另外,根據壓力理論的權威學者,漢斯·塞利(Hans Selye)他說,適度的壓力可以激發個體的生理和心理潛能,促進適應性行為和健康的壓力管理技能。

簡單的講,就是你願意去做困難的事,可以增強AQ(挫折復原力)還能激發你的潛能。

 

還有另外一篇,你也先看一下。

 

「人生開始於舒適圈的盡頭。」– 尼爾·唐納·沃許 (作家)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就是EQ的作者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論指出,人們對損失的反應比對收益的反應更強烈,這導致人們往往更願意待在舒適圈內以避免風險。

 

可是,真正的成長卻往往來自於挑戰和變化 。

 

你用過微信嗎?沒用過,也肯定聽過。

老闆是鼎鼎有名的馬化騰。他也是不斷不斷的往舒適圈的盡頭走,才有今天成功的騰訊企業。

 

我跟你說他的故事。

 

在深圳的一個悶熱夏夜,馬化騰坐在狹小的辦公室裡,眼前的電腦屏幕閃爍著微弱的光。

他看著公司的資金流報表,眉頭緊鎖。

當時的騰訊還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面臨著資金短缺和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

 

馬化騰的創業夢想始於他對互聯網的熱愛。

他從小就對計算機和編程充滿興趣,這種熱情驅使他在1998年創辦了騰訊。

馬化騰和他的團隊起初只是一群熱血青年,在簡陋的辦公室裡編寫代碼,開發他們的第一款產品——QQ(即時通訊工具)。

 

然而,創業的道路並不平坦。

初期的QQ並未獲得廣泛認可,資金不足的困境讓馬化騰夜不能寐。

有一次,據說馬化騰甚至考慮過將QQ賣給別的公司,以解決資金問題。

 

就在馬化騰陷入困境的時候,他懂得正向的自我對話:「不能放棄,我的產品有巨大的潛力,我需要堅持下去。」,馬化騰他深深的明白,舒適圈的盡頭,一定能看到曙光。

除了努力他需要尋求更多的投資和合作機會。

 

經過不懈的努力,騰訊終於迎來了轉機。

2000年,IDG和盈科數碼對騰訊進行了首次投資,這筆資金為公司帶來了新的希望。

馬化騰和他的團隊迅速擴展QQ的功能,增加了遊戲、音樂和視頻等多種服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用戶。

 

隨著用戶數量的增長,騰訊開始盈利,公司規模也逐漸擴大。

馬化騰並未滿足於現狀,他繼續推動公司的創新和多元化發展,推出了微信、騰訊雲等一系列產品,全面覆蓋了人們的生活需求。

 

今天的騰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擁有數億用戶和龐大的市場價值。

 

人生,本來就有無盡的精彩與快樂,可說一生都無法追尋的完;有些人用盡全力體會,有人只能望洋興嘆。

 

這差別的關鍵就是尼爾說的這句話。

當某些事情你做起來,是這麼順手、容易的時候,你就已經到了舒適圈盡頭;此刻若停止,人生的獲得也將停止。

 

但,若願意拿出勇氣,迎接未知的挑戰,此刻就是踏出舒適圈的盡頭,人生的收穫也會重新開始,你將不斷的「得到」與「學到」。

 

我認為「舒適圈的盡頭,可以是凡人的盡頭,也可以是你卓越人生的起頭。」

 

好!看完了一篇研究,跟文章,我來給你兩點建議。

 

第一點,記住四種人不要跟他講保險。

 

  • 不允許:

當客戶沒有錢,又沒有健康,想買都不行。而且,這種人,可能是負債累累的人,真的生活都過不下去了,若再花錢買保險,那實在也太辛苦了。風險是不一定發生,也就是不一定要保險,但每天都要吃飯,飯不吃,那不用等風險來,也會死。所以,若經濟狀況太差的,不要勉強對方買保險。

 

  • 不負責:

就是所謂逃避的人。很多人知道風險發生,沒有保險轉嫁經濟損失,那肯定是雪上加霜。但對比未來不一定會發生風險,卻要支付一種看不到摸不到的商品契約,很多人是捨不得花錢買的。那這種人,就是標準沒有責任感的人,這種人的標準做法是,你要善盡你保險顧問的職責,讓對方充分瞭解風險自留的代價,真的對方依然還要賭風險不發生,那你也沒責任了。然後,立刻離開,尋找下一個需要你專業的客戶。

 

  • 不正常:

什麼是不正常人呢?例如,他跟你說:「我不用買保險,因為我阿公抽菸40年了,身體也很健康。」或是他說:「我跟會利息比較高,過去我跟了20年,也沒被倒過會。」跟會時間愈長,被倒的風險並不會下降,反而會愈高,但他卻用過去不發生,來預測未來也不會發生。這種人就是明顯的「倖存者偏見」(survivorship bias)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偏誤。

 

這種,都是頭腦不太正常的人,因為這些人,堅持自己的想法,然後無論你怎麼溝通,依然故持己見的人。

 

以上三種,都不建議你繼續花時間經營,但也不要放棄!

你知道嗎?「教育的苦口婆心,都比不上教訓刻骨銘心。」

一樣設定好定期聯繫的頻率,讓對方知道你愈做愈好,等到某一天他周遭或是自己發生了事故,這時候對方心中第一個想到的是你,你就成功了。

 

還有一種人,叫做「不值得」。什麼意思?你先看我寫的一篇文章。

 

「工作時間,就應該放在兩個地方。一是增值自己,二是用來服務值得服務的客戶。」黃國華(作家、講師)

 

「我考慮買保險,幫我做個分析,那一家比較好,我預算也有限,需要想清楚再買比較不會後悔。第一次買這種保險,不懂的很多,你可能要多來幾次。」

 

「你評價很好,幫我規劃適合我的保險。為了避免你跑好幾趟,你需要知道什麼,我先line給你。」

 

我問你,以上兩種準客戶的聲音,你喜歡哪一種客戶呢?是不是第二種?

 

為什麼?因為第一種,不一定真的要買。

 

我說個故事給你聽,你就懂。

酒吧裡,有個男子把一位身材火辣的女子帶到角落說:你把裙子拉起來,讓我摸一下屁股,我給你一萬元。

 

女子一聽,心想碰一下賺一萬,這麼好賺,不假思索說“好”。然後他就把裙子拉起來,說:快摸。

 

結果這男子說:我不要摸了。

 

女子說:為什麼?

 

男子說:我看就好。

 

有些顧客就跟這男子一樣,不是真的要買,他只想看。看你能給出什麼底價,然後去跟別的業務員繼續比價。那你不但沒有成交,還成了被探底價的工具人。

 

而第二種人,他要的是你的知名度,背後的信任與專業。更簡單一點講,第二種人要的是價值,第一種人要的是價格。你是可以妥協於價格,但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而且因為價格而來的客戶,未來也很可能因為價格而離開你。

 

所以,除了特定原因之外,例如是你自己親人,你可以選擇不賺錢,不然你一定要交換到跟金錢一樣有價值的東西,才能降價求售。

 

對於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準客戶,我建議不要糾結,直接放生。然後專注做兩件事「一是增值自己,二是用來服務值得服務的客戶。」

 

  1. 增值自己:這包括學習新技能、提升現有能力或參與專業發展活動。這樣做可以提高個人的市場競爭力和職業效能。

 

  1. 服務值得服務的客戶:專注於那些真正重視和欣賞你的工作的客戶,這不僅可以增加職業滿足感,也有助於建立持久的商業關係和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從學術觀點來看,這麼做,對你的未來很有幫助。

 

-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強調透過技能提升來增強自我效能感。當人們認為自己能夠成功執行所需行為以產生期望結果時,他們更有可能採取行動和堅持到底。

 

– 在「客戶關係管理」的概念中也強調,你要懂得識別跟優先服務那些帶給你最大利潤或價值的客戶。

這種策略有助於你更有效地配置資源,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記得,你的生命是有限的,你的服務是有價值的。

而且我時常跟高績效的業務員聊天,他們幾乎無不例外的都將時間和資源投入於增強自我能力,跟服務高優質客戶上,這最終導致了更高的職業成就和業務成果。

 

看完之後,我告訴你,其實還有一種人不要花時間,那就是“不值得”的人。看完你的案例,我認為,小郭就是不值得你用心服務、經營的客戶。

你的時間如此寶貴,你應該將焦點放在,提升自己,在幫助需要你專業的客戶身上。

更有效率的成交每個客戶,賺到錢、省下更多時間,陪伴你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就是你的家人,家人才是你最該花最多時間的人。

 

第二點,「用銜接代替轉換」慢慢的改變你的行銷方式。

 

你知道一個習慣的養成,平均需要多久嗎?

我用一個較為科學也較具影響力的研究來回答你,這是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菲利帕·拉雷進行的,其結果於2009年發表。這項研究主要探討了“習慣形成的時間長度”,並提供了一個大致的數字範圍。

 

研究方法與發現如下:

  1. **研究對象與行為**:

– 研究對象是96名參與者,他們被要求選擇一個新的健康行為(例如每天喝一杯水或每天後庭花園走路),並在12周的期間內每天進行這個行為。

 

  1. **追踪與記錄**:

– 參與者每天記錄他們的行為並評估其自動性,即行為執行的自然程度或無需努力的程度。自動性被視為習慣強度的一個指標。

 

  1. **結果**:

– 研究發現,形成一個習慣所需的時間範圍從18天到254天不等,平均大約需要66天。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間範圍很大,反映了個體差異和行為類型的影響。

 

  1. **影響因素**:

– 習慣的形成速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行為的複雜性、個人的動機和環境支持等。

 

這項研究表明,沒有一個固定的「次數」能保證習慣的形成,而是一個動態且個體化的過程,會根據具體的行為和個人條件有所不同。

 

而且,習慣一旦形成,都很難改變,這是因為習慣的形成與大腦中的神經路徑強化有關,當一個行為反復進行時,相應的神經路徑會變得更加牢固,使得這個行為變得更自動化,需要的意識控制也越來越少。

 

特別是,壞習慣更難以改變,為什麼?我分析給你聽:

  1. 自動化程度高:壞習慣通常是高度自動化的行為,你會在無意識中就會進行這些行為,這使得意識到並阻止這些行為變得困難。
  2. 短期獎勵:許多壞習慣(例如抽煙、過度攝入垃圾食品、“情感變現“比較快)都能帶來即時的滿足感或減壓效果,這種短期內的正面反饋使得這些習慣更加根深蒂固。
  3. 情緒和壓力的緩解:人們有時候會用壞習慣來應對壓力和負面情緒,這形成了一種“功能性”的綁定,使得在壓力情境下自動尋求這些行為。例如,結束日近了還差很多業績,那“情感變現”對比“知識變現”又快又容易,那就用舊習慣吧!

 

所以,要改變壞(舊)習慣,妳需要意識到這些習慣的存在,並積極地透過改變環境觸發點(例如回來上課)、替換行為(課堂上跟同學們討論),以及重新設計獎勵方式來進行調整(每次使用新的技術,給自己一個小獎勵)。

此外,持續的努力和有時候的外部支持(例如固定提問跟我討論)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時間和耐心,但堅持努力,你才能讓新習慣,取代舊習慣。

 

所以,我常說「用銜接代替轉換」你看底下這張圖

 

 

你看,剛開始的第一個月,你依然可以用舊習慣來產生業績。

不過,你心中應該開始有方向感了,你知道要從「情感→知識→品牌」透過知識幫客戶規劃好的成功案例,可以幫你的名字升級成品牌,最終的品牌變現,這才是王道、正途。

 

好!你看,第十個月的時候,綠色的知識變現已經幫你養成新習慣了,你適當的保有10%情感變現的舊習慣,也是可以的,的確有些客戶,需要你情感變現的。

 

當你暸解了新舊習慣的轉換概念後,你這個問題應該不難理解了對吧!單純就只是新習慣尚未養成的問題而已。

 

最後,再次提醒你,要改變壞(舊)習慣,妳需要意識到這些習慣的存在,並積極地透過改變環境觸發點(例如回來上課)、替換行為(課堂上跟同學們討論),以及重新設計獎勵方式來進行調整(每次使用新的技術,給自己一個小獎勵)。

此外,持續的努力和有時候的外部支持(例如固定提問跟我討論)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時間和耐心,但堅持努力,你才能讓新習慣,取代舊習慣。

常常跟客戶面談聊得很順暢,回去再LINE卻已讀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