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好 我想提問目前遇到的案件問題,
1.案件來源:朋友轉介紹
2.客戶背景:
頂客族/63歲女性/香港人
疫情後移民台灣(開設顧問公司方式)/
有一個親哥哥早年已來台定居多年/
先生還在辦移民手續中,兩個人都退休了
3.耕耘期間:
一起吃過飯,喝過一次咖啡,認識快一年,
但中間多半是用LINE定聯居多;客戶平日注重休閒及運動,很難邀約碰面~
4.客戶參加過單位什麼活動?
邀請過稅務講座都剛好沒空
5.業務員之前跟顧客互動的相關資訊說明?
客戶移民台灣在帳戶上有大額資金,已跟銀行購買很多儲蓄型保單或美元壽險保單,
之前轉介紹的朋友建議客戶應該優有規劃醫療險才對,
故介紹我們認識,一起吃飯熟悉,進一步邀約喝咖啡碰面,
聊到過往在香港就職的體況及長照議題,
客戶本身稍微有保險觀念,但先生完全不認同保險,
客戶兩夫妻在香港退休前的工作都是職業很好、收入不錯的
(客戶退休前是從事財務相關工作)
6.客戶過往有購買的險種(或和業務員購買的險種)?
在香港的公司團險保障很優,五十多歲時因為罹癌,所以提早退休了;
前幾年移民來台灣,有跟銀行投保壽險、儲蓄險,
客戶認為買保險要找大公司或品牌大的才有保障~
7.想要促約的方案是?
醫療及長照險
8.業務員目前洽談的狀況?
約過一次解說台灣長照現況資訊及建議規劃資料,
客戶表示要回去思考一下,但又表示需要了解醫療住院的保險資訊,
但之後要邀約都說很忙,或者要回香港探視親友,一直無法再邀約碰面。
前幾天定聯跟客戶分享信託議題,
客戶回覆:
「每間銀行都有保險,金融投資,信託業務,但當然我們要找大行。
我入來台灣已經五年了,其實最想買的是醫保,
其它的一切都已被安排好及運作中。他們的回報及服務都很好!暫時不想有任何改變!」
9.洽談卡關的問題點?
距離上次見面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客戶雖表示對醫保有需求,
但始終邀約不順,該如何切入促成客戶同意碰面並引發規劃需求?
10.業務員要問老師的問題是什麼?
請教老師,近期打算約客戶碰面,針對醫療險及長照險保單作切入,
我該如何設計問答,才能取得客戶的信任,順利成交醫療險及長照險保單?
妳的案例非常典型:客戶口頭說有需求,但行動上卻遲遲不見配合,這背後不只是產品問題,而是「信任不足」與「決策心理偏誤」的綜合作用。
1.大衛·梅斯特的《信任顧問》模型 —— 幫助妳提升在客戶心中的可信度,讓她願意把決策交給妳。
2.行為經濟學的決策洞察 —— 幫助妳理解客戶為什麼會拖延、不行動,並設計能突破偏誤的溝通方式。
面向 | 大衛·梅斯特《信任顧問》 | 行為經濟學(心理決策專家) | 對妳的啟示 |
核心觀點 | 信任來自「可信度 + 可靠度 + 親近感」÷ 自我導向 | 人不是理性決策,而是受「拖延、現狀偏誤、風險厭惡」影響 | 不能只靠專業說服,要兼顧情感與行為慣性 |
客戶為何抗拒 | 妳在她心中「可信度」尚不足(她偏好大銀行品牌) | 她有「現狀偏誤」:不想改變既有安排;「拖延偏誤」:需求雖在,但行動延後 | 問題不是需求不存在,而是信任與行動門檻太高 |
突破方法 | 透過「小承諾」與「增加親近感」建立信任 | 設計「行為引導」:降低選擇成本、增加即時利益感 | 先用低風險互動建立信任,再逐步推進醫療/長照規劃 |
1.建立信任的行動(信任顧問觀點)
2.行為經濟學的技巧(心理決策觀點)
給她「小步驟」:不是直接談簽單,而是先約 15 分鐘快速更新「醫保市場的新變化」,讓她覺得只是接收資訊,不是大決策。
設計「立即好處」:例如告訴她「現在醫療險的核保條件比五年前更友善,妳拖得越久越可能遇到條件收緊」。
不要只強調「有醫療險的好處」,而要提醒「沒有醫療險,可能要動用退休金,影響妳和先生在台灣的生活品質」。
若你怕講錯,你可以直接設計成PPT,用平板展示給客戶看也可以。
當然,若你純熟「成交提問力」交給你的技術,那效果就更好了。
✅ 總結給妳
妳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急著推產品,而是 建立信任 + 設計行為誘因。
妳一旦能讓客戶邁出第一個小動作(例如 15 分鐘更新資訊),後面醫療險與長照險的成交自然會順利得多。
引擎 | 核心要素 | 具體行動 | 話術示例 |
信任顧問 (David Maister) | 可信度 | 多用數據、專業知識展現專業 | 「我整理了今年醫保的核保條件變化,妳看這張表就清楚了。」 |
可靠度 | 承諾必達、資訊準時 | 「我明天下午三點前,把比較表傳給妳。」 | |
親近感 | 聊生活興趣(休閒、運動) | 「上次妳提到瑜伽課,最近還有繼續上嗎?」 | |
降低自我導向 | 不急推銷,用「幫妳省時間」的姿態 | 「妳只要花15分鐘,就能掌握重點,不用自己花時間比對。」 | |
行為經濟學 (Behavioral Economics) | 現狀偏誤 | 提供「小步驟」,降低改變成本 | 「我們不用全部改,只要先確認醫保的缺口就好。」 |
拖延偏誤 | 給予「立即好處」 | 「現在核保條件比五年前更寬鬆,越早申請越容易。」 | |
風險厭惡 | 用「損失框架」提醒風險 | 「若沒有醫保,可能要動用退休金,影響妳在台灣的生活品質。」 |
好!你盡快理解,有問題再提出,或是你行動之後遇到問題,再跟我討論,我很樂意才幫你思考對策喔!
雷龍式銷售 黃國華
學員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