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案件來源:服務件客戶
2.客戶背景: 退休人員
3.耕耘期間: 服務長達10年左右,偶爾出件年繳10萬上下的儲蓄險。
4.客戶參加過單位什麼活動?
TS(保險公司餐會行銷)
5.業務員之前跟顧客互動的相關資訊說明?
和客戶長達10年左右的客情培養,偶爾有活動會邀約他來參加,
最近協助送件,出國意外、旅平險理賠~
6.客戶過往有購買的險種(或和業務員購買的險種)?
年金型、美元、防癌險
7.想要促約的方案是?
億美利
8.業務員目前洽談的狀況?
之前萬美利停售有寫到年繳30萬的兩年期,
但客戶身上的保單價值金還有上千萬,想訴求轉存預留稅源,
但客戶不知道是甚麼原因,不打算轉存,都是小小額投保而已。
9.洽談卡關的問題點?
客戶感覺好像不夠信任,還是不夠了解要被保人實質課稅的問題。
10.業務員要問老師的問題是什麼?
之前有談過資產轉移,我打算這幾天再過去,了解理賠進度
(因為還有協助送同業的,然後再次用資產表向客戶訴求)
想請問老師,近期想要重新針對轉存資金的部分進行拜訪,
該如何引導客戶考慮相關規劃呢?
如何讓客戶願意轉存資金呢?
好的,妳這次遇到的情況非常典型:
客戶雖然有上千萬的保單價值金,但投保多偏向儲蓄型,
且對「轉存預留稅源」的概念不清楚,加上妳提到「信任感不足」,
所以妳的策略重點要放在教育+顛覆認知+建立信任三個層次。
首先第一大原則,我要你理解:
您提的相關稅務問題,並非我最擅長的專業,
所以若您需要更精準無誤的資訊,有必要的話,可以再跟專業人士討論過。
我幫你整理資料,是集合過去我當財務顧問的基本認知,跟幾本專業的書籍查證之後,幫你提供的對策。
所以,第一大原則就是,請您包涵,我盡我最大的可能,幫您整理正確的資料。
以下對策,請您參考:
面向 | 客戶現況 | 妳可切入的引導策略 | 可搭配的案例/法源 |
保單認知 | 客戶認為已有多張保單,不需要再轉存 | 引導區分「儲蓄 vs 節稅 vs 傳承」三種功能,破除「保險已經夠多」的錯覺 |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9款:只有特定結構的保單才可不計入遺產 |
稅務風險 | 客戶對「實質課稅」不了解 | 分享判例,說明若出資人、受益人錯置,可能被認定贈與課稅 |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00年度訴字第584號判決、台中高等行政法院106年度訴字163號判決 |
家族傳承 | 客戶未體會資產繼承的爭議風險 | 強調保單的「指定性與分割性」,可避免子女爭產 | 《保險法》第111、112條,《民法》第1187條 |
操作重點 | 客戶習慣小額配置 | 用「預繳稅金給孩子」角度切入,把焦點從「花錢」轉為「守住資產」 | 策略二:保單作為預留稅源工具 |
我再把你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整理如下:
佐證資料
保單被視為遺產或贈與而遭補稅、處罰的案例,
您可依此引導客戶理解風險與提早規劃的重要性: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00年度訴字第584號判決中,一位被繼承人生前投保人壽保單,並已指定受益人。
遺產稅申報時,稅務機關認定該保單屬被繼承人之投資行為,應列入遺產課稅範圍。
即使家屬主張符合免稅條件,國稅局仍依實質課稅原則補稅並處罰鍰。
此案例清楚顯示:「如果資金規劃不當,身故後家人除了面對悲傷,還可能因保單被視為遺產而補稅與受罰。」
案例一: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06年度訴字第163號判決
案例二: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103年度訴字第183號判決
案例三: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105年度訴字第214號判決
1. 法律依據與基本原則
(一)《遺產及贈與稅法》
(二)《保險法》
(三)《所得稅法》第4條第1項第7款
(四)《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7條
📌 2. 書中觀點整理
《金融保險與節稅規劃 首部曲》
《金融保險與節稅規劃 二部曲》
📌 3. 實務補充(財政部函令)
✅ 你必須具備的知識點:
好!理解之後,你的行動步驟如下:
妳這次拜訪時,重點不是「推新商品」,而是幫客戶看見現有保單可能帶來的隱藏稅務風險,並透過案例與試算表,顛覆他「保單已經很多」的錯覺。
最後收尾可以用這句話:
👉「這不是要妳再買一張保單,而是要替妳的孩子預先準備一筆稅金帳戶,避免有天資產留不住、房子要賣掉、孩子要借錢交稅的情況。」
當客戶體會到妳是替他家人著想,信任感自然會提升,轉存資金的可能性也就大幅增加。
你盡快消化一下,然後展開行動,遇到問題之後,在記錄好,拿回來跟我討論。
雷龍式銷售 黃國華
(第二次提問)
老師:
這個案子的客戶,原本要去談的時候,
客戶打來說他罹患原位癌😅,所以我週五去幫辦理理賠,
閒聊過程中提及實支實付在同業然後僅到75歲,
小孩的也是,建議提早去補強遞延性的實支實付,
客戶覺得有興趣,但這個客戶很囉唆,
每次都要講3-4次以上反反覆覆才可能定案,
想請教老師在下回我送建議書過去的時候,應該再怎麼開口跟切入比較合適!
好喔!我理解你的問題了,
本來很多客戶就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成交的,
你試著想一想,我不就等你等了兩年嗎?
其實你這問題,最好的辦法,除了你平常跟客户交情之外,
若可以純熟你來學「雷龍式銷售」的全技術,你這問題就會變的不再是問題,
但,畢竟純熟還是需要時間的,
在你還沒純熟前,跟我討論對策,也絕對是加速你精準成交的最好辦法。
好!我來給妳一點策略。
面向 | 客戶現況 | 專家洞察 | 妳的策略切入 |
醫療保障(醫療保險規劃師視角) | 客戶剛理賠原位癌,對醫療議題敏感;現有實支實付只保障到 75 歲。 | 75 歲後罹病率更高,但醫療險斷層;補強「遞延型醫療險」能延續保障。 | 用「生老病死是必經過程 → 妳現在已經遇到『病』的階段,越往後醫療需求越大」做開場。建議書重點放在「補足醫療缺口」,而非單純推銷商品。 |
決策行為(行為經濟學家視角) | 客戶囉嗦、決策反覆,要聽 3–4 次才定案。 | 屬於「拖延+風險規避型」決策者,常因資訊過多而卡關。 | ① 採「漸進式選擇」:先給一個最小可行方案(小額補強),再逐步追加。② 用「框架效應」:少談「多花錢」,多談「未來醫療風險更貴」。③ 用「錨定效應」:先展示 3 個方案,讓她自己選擇而非被動聽。 |
1️開場鋪陳:以「生、老、病、死」建立共識
妳可以搭配這一張說明
2️方案設計:從小額切入,降低抗拒
3️互動策略:利用行為經濟學推進
1.費用 vs 儲蓄
❌ 不要說:「妳要再多花 5 萬保費。」
✅ 改說:「這 5 萬就像替自己存下一筆『醫療專用基金』,未來 80 歲後能馬上用,不用靠孩子掏錢。」
✅ 小提醒:
這些框架都在把「花錢」轉換為「儲蓄、保護、安心」的語境,符合 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偏好(人們抗拒損失,但樂於為未來獲益做準備)。
4️收尾語氣:站在家人角度
✅ 總結:
妳下次送建議書時,不要急著成交,
而是先用「生老病死 → 75 歲後保障斷層」引發共鳴,
再用小額漸進式方案降低抗拒,最後用孩子的角度收尾。
這樣能同時兼顧專業(醫療面)與心理(決策面),大幅提升客戶接受度。
以上建議提供你參考
消化之後快去行動,遇到問題再提出跟我討論
雷龍式銷售 黃國華
學員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