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好:這是我整理出的問題
【銷售】
銷售基本能力有,但一直覺得不夠精準,在提問上無法切確喚醒客戶的不安不滿,進而無法順利的往下一階段進行。
我應該要進行怎樣的訓練可以加強?
好的!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銷售基本能力有,但一直覺得不夠精準」的問題。
首先,你需要知道,有三種創造需求的方式。
這三種方式是:一、刺激;二、引導;三、分析。
- 第一種就是傳統的「話術刺激」。
類似電視購物那樣,靠購物專家流利的話術,刺激消費者購買慾,而達到成交。這種成交情況大致分成兩種,
一是客戶帶著強烈的需求請你規劃,就像你開餐廳,有個人走進來,那這個人點餐吃飯的機率非常高,這餐廳基本可以當場成交這個客人。
這種當場能成交的客戶,比較少,有來找你,就立刻就對方的需求,加上你專業的建議,盡快成交。
二是你積累了深厚的情感在對方心中,加上你流利的話術,客戶經濟能力需可,就支持你,跟你買保險,這也是我常說的「情感變現」。
- 第二種,就是厲害一點的「觀念引導」。
就是準顧客沒有風險管理或理財的觀念,所以不在乎!
那你就要有耐心的透過一點一點說故事、談觀念的灌輸,讓客戶自己意識到問題,有時候你很會說故事,或是很會溝通觀念的話,對方被你啟發了,你也能很有效成交。
例如:你在「故事魅惑力」課程中,你會學到很多很厲害的故事,或是在「催眠影響力」課程中,你也會學到很多催眠的技巧,都能幫助你運用說故事、談觀念,讓對方自我啟發、自我說服,非常有利於你成交。
當然很多是需要比較長時間慢慢的傳遞觀念的,你等待對方觀念有了,時機成熟,你再收成。
這種客戶,就是當下你跟他說,他沒感覺!不過,沒關係,只要你設定頻率的固定予以互動,之後真的碰到問題了,他能第一個想起你即可。
這你在「人脈連結力」課程中,你會學到一個叫做「ATM法則」很有效的。
簡單講,就像是你種一棵蘋果樹,然後固定澆水施肥,最後樹上長出蘋果,你再進行採摘。
- 第三種,就是更厲害一點的「需求分析」。
像醫生一樣,透過提問、引導的方式,了解顧客真實需求,在過程中喚起顧客對問題的重視,此時醫生再針對問題開出藥方,這就是較為高竿的成交方式。
這種客戶,就是你可以透過專業的互動,勾勒出客戶的需求,你再提建議方案,方案能有效滿足需求,這就能成交。
那這裡指的互動,就是像非常初階的保單檢視後的分析建議、或是更厲害一點的SPIN成交法、財務安全需求分析,能更清楚地分析出客戶不足的規劃,再來給予建議。
這考驗的就是真本事的部分了!一般業務員之所以辛苦,就是只停留在背話術的說服,或是只會初階的用保單檢視再進一步建議,跟客戶互動。
而你來上課,就是在此基礎上,來學其他技術,幫助你加速、精準成交。
只是,你現在對於許多課堂上的技術不夠純熟,所以還不能學以致用。
待你純熟了課堂上的所有技能之後,你就會感知你的成交效率明顯提高。
那麼,到底要怎麼才能加速你更精準的提問技術呢?
以下建議,你參考一下!
你知道一個習慣的養成,平均需要多久嗎?
我用一個較為科學也較具影響力的研究來回答你,這是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菲利帕·拉雷進行的,其結果於2009年發表。
這項研究主要探討了“習慣形成的時間長度”,並提供了一個大致的數字範圍。
研究方法與發現如下:
- 研究對象與行為:
研究對象是96名參與者,他們被要求選擇一個新的健康行為(例如每天喝一杯水或每天後庭花園走路),並在12周的期間內每天進行這個行為。 - 追踪與記錄:
參與者每天記錄他們的行為並評估其自動性,即行為執行的自然程度或無需努力的程度。自動性被視為習慣強度的一個指標。 - 結果:
研究發現,形成一個習慣所需的時間範圍從18天到254天不等,平均大約需要66天。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間範圍很大,反映了個體差異和行為類型的影響。 - 影響因素:
習慣的形成速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行為的複雜性、個人的動機和環境支持等。
這項研究表明,沒有一個固定的「次數」能保證習慣的形成,而是一個動態且個體化的過程,會根據具體的行為和個人條件有所不同。
而且,習慣一旦形成,都很難改變,這是因為習慣的形成與大腦中的神經路徑強化有關,當一個行為反復進行時,相應的神經路徑會變得更加牢固,使得這個行為變得更自動化,需要的意識控制也越來越少。
特別是,壞習慣更難以改變,為什麼?
我分析給你聽:
- 自動化程度高:
壞習慣通常是高度自動化的行為,你會在無意識中就會進行這些行為,這使得意識到並阻止這些行為變得困難。 - 短期獎勵:
許多壞習慣(例如抽煙、過度攝入垃圾食品、“情感變現“比較快)都能帶來即時的滿足感或減壓效果,這種短期內的正面反饋使得這些習慣更加根深蒂固。 - 情緒和壓力的緩解:
人們有時候會用壞習慣來應對壓力和負面情緒,這形成了一種“功能性”的綁定,使得在壓力情境下自動尋求這些行為。例如,結束日近了還差很多業績,那“情感變現”對比“知識變現”又快又容易,那就用舊習慣吧!
所以,要改變壞(舊)習慣,妳需要意識到這些習慣的存在,並積極地透過改變環境觸發點(例如回來上課)、替換行為(課堂上跟同學們討論),以及重新設計獎勵方式來進行調整(每次使用新的技術,給自己一個小獎勵)。
此外,持續的努力和有時候的外部支持(例如固定提問跟我討論)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時間和耐心,但堅持努力,你才能讓新習慣,取代舊習慣。
所以,我常說「用銜接代替轉換」你看底下這張圖
你看,剛開始的第一個月,你依然可以用舊習慣來產生業績。不過,你心中應該開始有方向感了,你知道要從「情感→知識→品牌」透過知識幫客戶規劃好的成功案例,可以幫你的名字升級成品牌,最終的品牌變現,這才是王道、正途。
好!你看,第十個月的時候,綠色的知識變現已經幫你養成新習慣了,你適當的保有10%情感變現的舊習慣,也是可以的,的確有些客戶,需要你情感變現的。
所以,你的第一個問題,我幫你做個結論:
- 三種創造需求的方式
- 話術刺激:通過流利話術快速吸引客戶,適合帶有即時需求的客戶,或是你進行傳統的「情感變現」。
- 觀念引導:用故事和觀念逐步啟發客戶,適合潛在需求不明確的客戶,建立長期互動關係。談得好,很多時候也能立刻成交。
- 需求分析:像醫生一樣,通過提問和分析精準挖掘需求,這是更高層次的銷售方法,重點在於專業互動與方案解決。
- 習慣養成的科學基礎
- 習慣的形成需要持續練習,平均需時 66 天,且需要結合個人動機與環境支持。
- 壞習慣更難改變,但透過「環境觸發點」、「替換行為」和「重新設計獎勵」,可以逐步養成新習慣。
- 從情感到知識再到品牌的進階模式
- 以情感連結開始,逐步通過專業知識建立客戶信任,最終將自身品牌化。
- 初期可保留一定比例的「情感變現」,但長期目標應以「知識變現」為主,達到品牌效應。
透過上述方法,你能逐步提升銷售精準度並建立個人品牌。
從基礎話術到高階需求分析,再到專業技術習慣養成,這是一個需要耐心和持續努力的過程,但只要堅持,你將能實現銷售效率的質變,進而達到你來培訓後,你能在保險業界中脫穎而出。
學員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