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運用SPIN技巧但還不夠嫻熟,該怎麼精進?

Line

1.案件來源:服務件

 

2.客戶背景:60歲女性,人力公司的負責人

 

3.耕耘期間:2

 

4.客戶參加過單位什麼活動:無

 

5.業務員之前跟顧客互動的相關資訊說明?

 A:無

 

6.客戶過往有購買的險種(或和業務員購買的險種)?

 A:醫療險、意外險

 

7.想要促約的方案是?

 A:沒有了

 

8.業務員目前洽談的狀況?

 A:客戶表示不願意規劃任何醫療險和儲蓄險

 

9.洽談卡關的問題點?

 A:解決一個問題,又蹦出新的問題

 

10.業務員要問老師的問題是什麼?

 A:我要用什麼問句能夠掌握到客戶真實的意願,才不會一直被牽著走

 

在業務現場,我還是很容易忘記把痛點挖大,心裡雖然知道價值夠大,價格就不是問題,運用起來還是略顯生疏。

我想要詢問再提到價格的時候,我要用哪個問句讓自己回到挖痛點的位置?

 

(以下是上述問題的溝通實際情況)

今天去客戶家辦保費轉帳的業務,看了一下保單,說明保單健整理告知保障缺口(實質、重大傷病、癌症和長照),

客戶說他五、六年前就想買了醫療險,但是因為投保時的體檢,檢查出糖尿病,當時都無法投保,但是現在控制的很好,糖化血色素只有6.2

 

我:現在公司很容易核保的是癌症險,我客戶有血糖高血壓的問題,都在沒有體檢的狀況下核保了喔!

 

於是客戶詢問價錢。

 

我:如果是50萬保額,以您的投保年齡是每年保費11,000元

(我沒有詢問需求,直接報價50萬保額,因為我覺得非常便宜,客戶可以幫女兒的貓辦10萬元的火葬喪禮,這些應該不是問題)

 

客戶:那他是怎麼賠?

 

我:是一次金的給付,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被診斷出是癌症的話,就是一筆理賠金下來,可以為自己決定要好的醫療品質,或是做其他的自由運用。

 

客戶:這個錢繳出去是不是就不會回來了,就等於跟他對賭,如果沒有癌症,那我不就白白浪費錢了。你們應該要出那種治療做到哪裡就會理賠什麼的癌症險。

 

我:對啊,您說的這樣商品蠻好的,其實我們還有另外一種商品,

他就有類長照的功能,在繳費期間如果確定是癌症,就會給付一筆金,

然後接下來每年的照護金還有240,000元可以領,持續五年,如果需要癌症鏢靶治療,也有一筆240,000元可以領喔。

 

但客戶又說:可是這些錢如果沒遇到就不會還來了啊。

 

我:是這樣的,有些人因為家中有些重大疾病或是癌症的病史,癌症險的準備就很重要,目前你的癌症險只有一個單位,如果有家族病史,其實還是要再增加保障。

 

客戶:但是我媽媽很長壽,而且90幾歲了還沒有失智的狀況,行動自如。

 

我:哇,真羨慕妳們家有長壽基因,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實支實付?公司有一個實支實付可以還本的,而且用到90歲,保費不浪費。

 

客戶:喔,還不錯,一個月多少錢?

 

我:依您的年齡,一個月13,000 元。

(我又直接報價了(我錯了))

 

客戶:太貴了,這樣我等於1年繳了160,000元 , 10年繳了1,600,000元 ,如果我沒用到醫療,就用不到這些錢,我幹嘛把錢給我小孩,我不如把錢放在股票賺錢,我還比較高興。而且拿回來的錢是不是會扣掉用掉的錢?

 

我:對的。

 

客戶:那我就不考慮了,如果你們是生病理賠金不會到扣到保費,我身故的時候保費可以完整的拿回來,這樣我才划算啊,我自己的女兒在遠ㄨ人壽,我都不跟他買儲蓄險了,我把錢存在你們公司幹嘛?

 


 

 

看完你的對話,我為你高興,也為你難過!

高興的是,你透過反思,你會明白自己的問題是什麼?

難過的是,客户不容易感知價值,你會失去業績。

 

你知道一個習慣的養成,平均需要多久嗎?

我用一個較為科學也較具影響力的研究來回答你,這是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菲利帕·拉雷進行的,其結果於2009年發表。

這項研究主要探討了"習慣形成的時間長度",並提供了一個大致的數字範圍。

 

 

研究方法與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與行為:

研究對象是96名參與者,他們被要求選擇一個新的健康行為(例如每天喝一杯水或每天後庭花園走路),並在12周的期間內每天進行這個行為。

 

二、追踪與記錄:

參與者每天記錄他們的行為並評估其自動性,即行為執行的自然程度或無需努力的程度。自動性被視為習慣強度的一個指標。

 

三、結果:

研究發現,形成一個習慣所需的時間範圍從18天到254天不等,平均大約需要66天。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間範圍很大,反映了個體差異和行為類型的影響。

 

四、影響因素:

習慣的形成速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行為的複雜性、個人的動機和環境支持等。

 

這項研究表明,沒有一個固定的「次數」能保證習慣的形成,而是一個動態且個體化的過程,會根據具體的行為和個人條件有所不同。

 

而且,習慣一旦形成,都很難改變,這是因為習慣的形成與大腦中的神經路徑強化有關,當一個行為反復進行時,相應的神經路徑會變得更加牢固,使得這個行為變得更自動化,需要的意識控制也越來越少。

 

特別是,壞習慣更難以改變,為什麼?我分析給你聽:

 

1.自動化程度高:

壞習慣通常是高度自動化的行為,你會在無意識中就會進行這些行為,這使得意識到並阻止這些行為變得困難。

 

 

2.短期獎勵:

許多壞習慣(例如抽煙、過度攝入垃圾食品、“情感變現“比較快)都能帶來即時的滿足感或減壓效果,這種短期內的正面反饋使得這些習慣更加根深蒂固。

 

 

3.情緒和壓力的緩解:

人們有時候會用壞習慣來應對壓力和負面情緒,這形成了一種“功能性”的綁定,使得在壓力情境下自動尋求這些行為。

例如:結束日近了還差很多業績,那“情感變現”對比“知識變現”又快又容易,那就用舊習慣吧!

 

 

所以,要改變壞(舊)習慣,妳需要意識到這些習慣的存在,並積極地透過改變環境觸發點(例如回來上課)、替換行為(課堂上跟同學們討論),以及重新設計獎勵方式來進行調整(每次使用新的技術,給自己一個小獎勵)。

此外,持續的努力和有時候的外部支持(例如固定提問跟我討論)也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時間和耐心,但堅持努力,你才能讓新習慣,取代舊習慣。

 

 

所以,我常說「用銜接代替轉換」你看底下這張圖:

你看,剛開始的第一個月,你依然可以用舊習慣來產生業績。

不過,你心中應該開始有方向感了,你知道要從「情感→知識→品牌」透過知識幫客户規劃好的成功案例,可以幫你的名字升級成品牌,最終的品牌變現,這才是王道、正途。

 

好!你看,第十個月的時候,綠色的知識變現已經幫你養成新習慣了,你適當的保有10%情感變現的舊習慣,也是可以的,的確有些客戶,需要你情感變現的。

 

至於你問:

「我要用什麼問句能夠掌握到客戶真實的意願,才不會一直被牽著走,在業務現場,我還是很容易忘記把痛點挖大,心裡雖然知道價值夠大,價格就不是問題,運用起來還是略顯生疏,我想要詢問再提到價格的時候,我要用哪個問句讓自己回到挖痛點的位置」

 

當你暸解了新舊習慣的轉換概念後,你這個問題應該不難理解了對吧!單純就只是新習慣尚未養成的問題而已。

 

最後,再次提醒你,要改變壞(舊)習慣,妳需要意識到這些習慣的存在,並積極地透過改變環境觸發點(例如回來上課)、替換行為(課堂上跟同學們討論),以及重新設計獎勵方式來進行調整(每次使用新的技術,給自己一個小獎勵)。

此外,持續的努力和有時候的外部支持(例如固定提問跟我討論)也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時間和耐心,但堅持努力,你才能讓新習慣,取代舊習慣。

 

 

歡迎繼續提問,讓我幫你提供對策喔!

嘗試運用SPIN技巧但還不夠嫻熟,該怎麼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