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你會自動成為一個不想要成為的人。」教育家 戴爾·卡內基
卡內基的這句話,我從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解釋給你聽。
從自我實現預言,也叫「自證預言」,它是一個社會心理學中的概念,由美國社會學家 羅伯特·默頓(Robert K. Merton) 在1948年首次提出。
他定義自我實現預言為:「一個最初不正確的信念或預測,透過人們的行為影響,最終使這個信念或預測成為現實。」
核心概念有三點
- 信念與預期: 一個人對自己、他人或情境的信念或期望,無論其是否正確。
- 行為改變: 這種信念會導致個人或團體的行為改變,無意間支持或促成該預期的實現。
- 結果實現: 最終,信念或預測因為行為的改變而實現,即使它在最初可能完全是虛假的。
這個現象的核心是個人或群體的信念、預測或期望會通過行為影響,最終使最初的信念或預測變成現實。
這些行為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
例如:
- 如果一個學生被貼上「優秀學生」的標籤,他可能會更加努力學習,最終符合這個標籤。
- 如果一個團隊領袖對成員表現出高度信任,成員可能會更加積極投入,從而達到更高的成就。
說個移動長城,中國球星姚明的故事給你聽,你就懂。
姚明出生於上海的一個籃球世家,父母都是專業籃球運動員,這注定了他從小就與籃球結下不解之緣。
他的身高與生俱來的天賦使他成為人群中的焦點。
少年時期,姚明的身高已經超過同齡人太多,這既是優勢,也是負擔。
他常常聽到周圍人的議論:「長這麼高,不打籃球真可惜!」他默默將這些話埋在心底,轉化為自己努力的動力。
—
17歲那一年,姚明遭遇了人生中一次巨大的挑戰。在一場比賽中,他的膝蓋嚴重受傷,醫生告訴他,如果不減少運動量,可能會面臨永久性的傷害。這句話像一記重拳打在姚明心上。
醫院的病床上,他望著窗外的藍天,心中充滿掙扎。
他的母親坐在一旁,輕聲對他說:「明明,媽媽只希望你健康,別太勉強自己。」
姚明沉默了很久,終於抬起頭,用堅定的語氣說:「媽媽,籃球是我的夢想,我一定會努力保護自己,但我不會放棄。」
—
姚明的努力沒有白費。2002年,他成為NBA選秀狀元,這是亞洲籃球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他帶著巨大的期望來到休斯頓火箭隊,成為了全球媒體的焦點。
初到美國,他感受到文化、語言和競技環境的巨大差異。
訓練場上,他經常因語言不通無法立即理解教練的指令,只能依靠隊友的幫助和自己的悟性。
但姚明始終保持謙虛,他常對隊友說:「我可能還有很多不足,但我會努力做到最好。」
—
姚明的首場比賽,是一場挑戰與壓力並存的考驗。
那一天,火箭隊主場座無虛席,球迷和記者都翹首以待,看這位來自中國的「巨人」如何表現。
比賽開始,對手的內線球員故意用身體對抗他,幾次撞擊讓姚明幾乎站不穩。
幾次失誤後,場邊開始有嘲笑聲傳來:「這就是狀元?」
姚明一言不發,回到板凳上,他緊握拳頭,內心告訴自己:**「我要證明他們錯了!」**
—
隨著比賽的推進,姚明逐漸找到節奏。
他用一次漂亮的防守蓋帽震撼全場,隨後在內線進攻中幾次得分,拉近了比分。
他的身高優勢和靈活的腳步讓對手無法忽視,球迷的態度也開始轉變,從質疑變成了掌聲。
最終,姚明以穩定的表現贏得了教練和隊友的肯定,也讓觀眾記住了這個亞洲面孔的名字。
—
接下來的幾年,姚明成為火箭隊的核心球員。他八次入選全明星賽,成為全球籃球迷心中的偶像。他的成功不僅在於個人技術的提升,更在於他對籃球的熱愛和對偏見的堅持。他的NBA生涯讓全世界重新認識了亞洲球員的潛力。
在姚明退役後,他入選了NBA名人堂,這是對他職業生涯的最高肯定。
在一次訪談中,姚明被問到:「回頭看,你覺得當初那些質疑對你意味著什麼?」
他笑著說:「質疑對我來說就是動力。越多人不相信我,我就越想做到最好,這是我對自己的承諾。」
好!聽完移動長城的故事,是不是他的經歷告訴優秀的你,任何偏見並非不可打破,而打破偏見最好的武器,就是你的努力與信念。
他用實力改變了世界對亞洲籃球的看法,也為無數後來者鋪平了道路。
他的成功,就是對「自證預言」的最佳詮釋。
最後,我也用我很喜歡的這句話,來呼應卡內基的這句話,叫做「一切你要的,或是你不要的,你都會得到。既然是這樣,為什麼不去想你要的呢?」
你在內心不斷的去想你要的,你外在的行動就會自然而然去往你要的努力,就算還沒達成你的夢想、目標,你也一定是走在通往夢想、目標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