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順序不同,聽者的感覺完全不同。」黃國華(作家、講師)
我從四個理論,來證明我說的這句話。
1. 語言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根據「框架效應」的理論,人們對同一資訊的解讀會根據表達方式不同而改變。
特沃斯基Tversky和卡尼曼Kahneman(1981)的研究指出,即使是相同的事實,當用不同的語言框架進行表達時,聽者的情緒反應和選擇會產生巨大差異。
例如,當醫生告訴病人一個手術有90%的存活率與10%的死亡率時,儘管兩者數字相同,但聽者更可能對「死亡率」產生消極反應。
你會更害怕10%的死亡率。所以你是醫生,你應該說「這手術有90%的存活率。」病患的心理感受會更好。
例如:你在保險銷售過程中,你向客戶解釋某保單時,若強調「這項保單能保障你的家人在危急時有充足的資金」比起「若你不買這保單,你的家人可能會陷入財務困境」更容易讓客戶感受到保險的積極意義。
2. 順序效應(Serial Position Effect)
順序效應由艾賓豪斯Ebbinghaus(1885)提出,指出人們對訊息的記憶和反應會受到其呈現順序的影響。
尤其是「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即人們更容易記住最早和最後聽到的資訊。
例如:你在做簡報的時候,若保險顧問將最重要的產品優勢放在開頭或結尾,客戶的記憶會更深刻,也能提高成交率。
3. 語言的「正向與負向框架」理論
萊文Levin等人(1998)的研究表明,語言的正向與負向框架能顯著影響人們的選擇和判斷。
這與T特沃斯基Tversky和卡尼曼Kahneman的框架效應理論類似,但更強調「正向」的語言如何引導人們採取行動。
例如:在保險銷售中,你可以說「購買這份保單可以讓您享有更全面的保障」,而不是「如果不購買這份保單,您可能失去重要的保障」,前者的正向框架更能激發客戶的積極行動。
4. 語用學理論(Pragmatics Theory)
語用學強調溝通不僅依賴於字面意思,也依賴於說話的方式和順序。
格瑞斯Grice(1975)的「合作原則」強調說話者如何通過四大準則(質量、數量、關聯性、方式)影響聽者對語義的理解。
例如:在體育領域,教練在比賽開始前如果說「我們需要保持穩定的節奏,這樣我們能贏」,比起「如果我們不穩定,可能會輸掉比賽」更能激勵運動員積極應戰,這說明語言順序的不同對團隊動力有直接影響。
我再舉個例子,你會更有感覺。
有個大學生,白天讀書,晚上到酒店上班。你會覺得這學生真不應該。
但倒過來說,你感覺完全不同,妳說「有個酒店小姐,晚上在酒店上班,白天還堅持到大學讀書。」你看,是不是覺得這小姐好上進對吧!
可是,不都是酒店小姐嗎?
再舉個例,你是牧師,有人問你「牧師,禱告時可以抽煙嗎?」你立刻說不行
但倒過來問「牧師,我抽菸的時候可以禱告嗎?」你立刻說可以。
再舉個管理的例子,你看到你的夥伴,因為考證照,結果該月的業績不好。
你說「你雖然很努力考證照,但這個月沒業績。」他只會聽到你說他的缺點。
可是你倒過來說:「雖然你這個月業績不好,但我有看到你終於考到證照了!恭喜!」你看,你的夥伴不但聽到了業績不好的提醒,還受到你的肯定,你與你夥伴的心又靠近了。
你看,說話的順序對於溝通的效果是不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對吧!
因為人們對信息的接收與解讀方式會受到語言框架、順序效應、正負向框架、以及語用學理論的共同作用。
不同的表達順序,能顯著改變聽者的情緒反應、記憶點和行動選擇。
你在保險銷售和管理過程中,若能選擇適當的表達方式和順序,不僅能提升銷售業績,還能加強你與客戶或團隊的關係。因為「說話順序不同,聽者的感覺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