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的方法激發潛能,你也可以變成天才

Line

用對的方法激發潛能,你也可以變成天才

小故事

莫札特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便沉浸在音樂聲中。父親利奧波德(Leopold)是奧地利薩爾茲堡的宮廷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同時也是音樂教師。整個白天,莫札特在家裡都聽得見利奧波德教琴的聲音。

1759年,7歲的姊姊瑪麗雅.安娜(Maria Anna)開始跟著父親學鋼琴,她極具潛力,並且日夜不斷練習。莫札特迷上了她彈奏的那些簡單曲子,跟著哼唱;有時候甚至會坐在家裡的大鍵琴前,模仿姊姊彈奏。利奧波德很快就發現兒子天賦異稟。以3歲小孩來說,他對樂曲的記憶力驚人,音感更是絕對,重點是那時還沒有人教過他。

小莫札特7歲的時候就舉行了大型的音樂會,讓音樂界廣為震驚,不過這還不算什麼,更令人震驚的是,莫紮特在他4歲的時候就能夠分辨任何音樂的音調,甚至是像聲音的調子,比如時鐘報時的音調,甚至人打噴嚏的音調,這種能力是極其罕見的,大約在每一萬人當中,只有一個人具有這種完美音高的能力。

莫紮特的這種能力一直作為證明“天賦是與生俱來的”絕好例子。似乎,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為有天賦異稟的能力。

 

潛能和天賦是可以透過練習而來的

你看完這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音樂神童故事,原來自小就有如此超凡的音樂天賦,是不是想「若我從小就有這樣的能力,那我也會變成下一個莫扎特。」也就是說,有些人之所以在某個領域出類拔萃,根本就是老天爺賞飯吃,注定要做那一種工作對嗎?你說:「當然是呀!比唱歌,原住民天生好歌喉,我怎麼比呀?」我以前也這麼覺得,但事實上,恐怕不是你想的這樣。

你看一下小莫扎特,幾歲開始接觸音樂?他是從出生就開始接觸的;而且他的爸爸還是音樂教師,早在莫扎特4歲的時候,他父親就已經全職教他音樂了,也就是說,是從小這樣高強度的訓練,造就了這個音樂奇才才是。在讀這本《刻意練習》之前,我真的也以為,唯有在自己天賦上,不斷的練習,才能卓越傑出,但書中作者舉了相當多的例子,完全顛覆了我的想法。

以剛剛莫札特在四歲時,就能擁有完美音高的能力,後來在2014年日本一位心理學家做了這麽一個實驗,他招募了24個兩到六歲之間的孩子,在訓練他們一年以後,這24個孩子全部具有了完美音高的能力。也就是說經過訓練,也可以獲得和天才一模一樣的表現。上一篇也談到,人經過訓練,可以做「掌上壓」超過四萬下,這樣不可思議的數字。

書中還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在倫敦,由於道路條件極其覆雜,GPS 系統都會陷入混亂,所以要在倫敦做一名出租車司機,必須通過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測試考核。而為了通過出租車測試,司機必須進行大量的高強度訓練。通過實驗研究發現,經過高強度訓練通過考試的司機,他們大腦中負責導航功能的海馬體部位,比之前增大了不少。」《刻意練習》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盲人中,人在失明之後經過大量訓練用手指觸摸盲文,他們大腦相關部分也更發達了。因此作者說,我們可以通過大量的訓練改變身體的適應性,我們可以創造潛能和天賦,從而創造天才。」《刻意練習》

讀到這裡,你有什麼想法呢?是不是驚為天人對嗎?你想「若真是如此,那我想要成為頂尖的業務高手,是不是只要不斷的練習,假以時日我可以成為受人景仰,令人羨慕的業務大將囉!」是的!不過,你所想的練習,作者認為的練習,可能不一樣,下一篇再與你分享。

 

小結

「過去的科學家往往認為在嬰兒關鍵期後,大腦結構往往不發生變化。但是有學者在在 1992 年提出了“神經可塑性”(英語:Neuro-plasticity)是指重複性的經驗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大腦由神經元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構成,這些細胞互相連接,通過加強或削弱這些連接,大腦的結構可以發生改變。」

也就是說,人透過外部的不斷加強、訓練某些行為、動作,會慢慢改變人的大腦結構,因此大腦經過刻意練習之後,也能夠發展出過去不具備的潛能。那只要用對方法練習,你也能成為你真正想成為的哪個你。

 

 

 

想要知道雷龍式銷售第一人-黃國華老師更多的頂尖業務秘訣嗎?
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或Fb粉絲團

 

加入好友

用對的方法激發潛能,你也可以變成天才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