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太太不考慮長照險,我該怎麼修正,可以講得更好?

Line

客戶背景:先生是國中老師、太太是家庭主婦 兩人相差10歲

 

耕耘期間:18-20年

 

客戶過往有購買的險種(或和業務員購買的險種)?

有成交先生的長照及投資型及美元保單。

 

您想要促約的方案是?

想成交太太的長照及醫療.

 

您目前洽談的狀況?(以下是談話內容)

 

業務員:請問您大概有想要何時退休嗎?

客戶(先生):大概還要兩年左右吧!

業務員:上次有聽到您說房貸快繳完了,有些錢可以運用了,是吧?

客戶(先生):可能要三月或過年後再討論了.

業務員:您也知道你太太與你差了十多歲,未來退休後,您是老師有退休金,而她沒有,是吧?以及未來的長照及醫療也是個問題!(因為您自己規劃好了,而她尚未規劃!)這您知道的!

客戶(先生):我有與我太太討論,但是她說不想造成我的經濟負擔,所以就先不考慮長照保單.

業務員:她現在如果不考慮投保,未來投保,要支出的保費會更高的,您清楚嗎??

客戶(先生):是的,我知道但我尊重她的決定,暫不投保長照.

業務員:嗯嗯……

 

洽談卡關的問題點?

先生已經有做規劃,目前是想成交他老婆的長照及醫療.但是太太沒有規劃也堅持不做.

 

您要問老師的問題是什麼?

想問老師,針對上面的對談,哪裡可以講得更好?

 

——————————

這是很好的問題喔!為什麼?因為,唯有你清楚自己可以修正的地方,你才能有效地調整自己,讓行銷變得精準。

 

我先給你一個重要的學習理論,叫做「庫柏學習圈」。

 

庫伯的學習圈理論是一種基於經驗學習的理論,提供了一個結構化的學習模型,幫助人們了解和反思他們的學習過程。該理論由大衛·庫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並被廣泛應用於教育、培訓和發展領域。

 

庫伯的學習圈理論基於四個階段:體驗、觀察、概念化和實驗。這些階段構成了一個循環,人們可以通過這個循環來進行學習和發展。

 

以下是這四個階段的詳細解釋:

 

  1. 體驗(Concrete Experience):這是學習循環的第一步,通過體驗事物或活動來獲取經驗和知識。

 

  1. 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在這個階段,人們觀察和反思他們的體驗,試圖理解它們的意義和價值。

 

  1. 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在這個階段,人們開始將他們的觀察和反思轉化為抽象概念和理論,並與現有知識進行連接。(概念化,也可以叫做規律。)

 

  1. 實驗(Active Experimentation):在最後一個階段,人們開始應用他們的概念和理論,並通過實際行動來測試它們,從而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它們。

 

庫伯的學習圈理論強調學習需要包含這四個階段,而不是僅僅專注於其中的一兩個。通過這種循環的學習過程,人們可以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他們的知識和技能,並應用它們來解決現實問題。

 

簡單講,正確的學習是「行動產生經驗,經驗反思規律,規律指導行動。」規律是看看是否有人也這麼的經驗,而從經驗中“反思與驗證”後的結果,就叫規律。

 

不斷且正確的學習,並實踐在工作與生活中,這樣一點一滴的進步,才能讓改變更正向、具體。

 

所以,我說你問的問題非常好,因為你正在藉由與教練的對談,來修正自己,更有效地調整自己。

 

好!我來就你的行銷,幫你修正、優化。

 

業務員:請問您大概有想要何時退休嗎?(這是「情境式問句」,是在收集客户的相關事實、情報,這是很好的提問。有了這些,你才能判斷如何行銷。)

客戶(先生):大概還要兩年左右吧!

業務員:上次有聽到您說房貸快繳完了,有些錢可以運用了,是吧?

(這也是「情境性問句」。)

客戶(先生):可能要三月或過年後再討論了. (請記得,所有行為背後都有其動機。客户這麼說,你沒有銜接探詢背後的動機、原因,就直接進入你的提問,這會讓客户感覺你不重視他的回覆,客户會因此關閉心門,降低繼續與你繼續互動的意願。而且,你也可能失去重要的資訊情報,讓你誤判了銷售方向。所以,我建議,當客户說出什麼資訊情報的時候,你應該繼續與客户互動,了解他說出這句話的弦外之音,對你的行銷會更有幫助。)

業務員:您也知道你太太與你差了十多歲,未來退休後,您是老師有退休金,而她沒有,是吧?以及未來的長照及醫療也是個問題!(因為您自己規劃好了,而她尚未規劃!)這您知道的! (這個,看似像「探究性問句」但使用上,實際上卻是你把一個隱憂(長照、醫療)說出來,試圖讓客户承認你說的問題(隱憂)。

客戶(先生):我有與我太太討論,但是她說不想造成我的經濟負擔,所以就先不考慮長照保單. (你看,就客户的回答,他不認為你說的問題,是問題!所以,你前面的問句,會更像「情境式問句」客戶說出了某些主觀想法。甚至他的回覆,也很可能不是實話,而是煙霧彈,對方可能不想繼續你這個話題。)

業務員:她現在如果不考慮投保,未來投保,要支出的保費會更高的,您清楚嗎?? (這已經是「威脅性行銷」了!你試圖告訴客户,現在不買,以後再買會更貴。會這樣使用的業務員,大部分都是運用人的「損失規避」心理,激發客户提前規劃的動機。可以說,這樣的用法,就是提問技術不純熟會出現的通病。)

客戶(先生):是的,我知道但我尊重她的決定,暫不投保長照. (當客户不覺得你的問題是問題,你跟客户談到貴不貴,客户是很難有感覺的。舉個例,你跟我說:「我們這輛車,很適合你的身份地位」然後我跟你說「我現在不會考慮換車。」然後你繼續對我說:「這台車再不買,以後會更貴。」你覺得我會因為一個我不考慮的需求,就因為你說會更貴,我就把我現在的車賣掉,來買你推薦的車嗎?)

 

這就是我在課堂上常說的「沒有需求的報價,就是自貶身價。」什麼意思?我問你,報價的目的為何?不就是希望客户購買嗎?那當客户最終不買的話,我問你,你在客户心中的地位,是提升的,還是下降的呢?勢必是下降的,因為客户會感覺,你試圖銷售一項客户不需要的商品。也就是你正在賣你想賣的東西,而不是客户真正感覺需要的東西,你懂了嗎?

 

而且,我再問你,你覺得客户會不會因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商品,去花高價購買呢?當然不會呀!

 

你還記得,我課堂上說「當客户說太貴了、再考慮」之類的話,就是對方意識不到,規劃對他實質的意義。也就是客户不覺得有購買的價值,當客户有此想法,當然會用太貴、不需要等等的推託之詞來婉拒你囉!

 

因此,我認為,你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你的「成交提問力」並不純熟,所以,我強烈的建議你,應該特別報名提問力的課,然後繼續嘗試使用,我來幫你優化。

 

現在,我就你前面的提問,幫你做個修改。

業務員:您也知道你太太與你差了十多歲,未來退休後,您是老師有退休金,而她沒有,是吧?以及未來的長照及醫療也是個問題!(因為您自己規劃好了,而她尚未規劃!)這您知道的!

你可以這樣問,你說:「您也知道你太太與你差了十多歲,未來退休後,您是老師有退休金,而她沒有。老師我想請教你,你會擔心退休之後,你的退休金是兩個一起使用會不夠用的問題嗎?」

這就變成了一個「探究性問句」當客户認爲是個問題,你就成功地收集到一個客户擔心的「問題、困難點、不滿意」的地方。但,一個是不夠的,你應該繼續在收集,另一個隱憂,因為當一個切入點不通的時候,你可以因為另一個隱憂的切入點,在切進去深化客户的問題。

 

所以,你可以這麼問,你問:「我在請教您,我們人都會有老的一天,老了時候就容易病,你會擔心生病時候,會需要有醫療開銷的問題嗎?」好,你這麼問,也是在試探,對方對於你所提出問題的價值觀、想法,當對方也認為是問題的時候,恭喜你,你也成功的收集到第二個隱憂(切入點)。

 

這時候,若你還會運用「追究式探究性問句」也就是你針對剛剛客户所承認的兩個隱憂,繼續問出擔心的原因,你就可以再進一步地掌握客户透露資訊的真實性。請記住,當客户說不出擔心的原因,那對方擔心的真實性就比較低,你繼續深挖,加深客户對問題的嚴重性的意義就不高。簡單講就是不值得你往下繼續延伸。

 

你可以問:「就你剛剛所說,你會擔心退休金不夠兩個人使用,跟老的時候生病會有醫療開銷問題,我想請教您,為什麼您會擔心這兩個問題?」好!當你這麼問,客戶若說出原因,那就是真的是對方認為你所提出的問題,市值得在乎的問題。這才是「探究性問句」正確的用法,而且你也為你的「暗示性問句」做好了鋪路,讓你待會的暗示性問句,更有威力。

 

以上!就是我給你的建議與提問的修改。對於你這個學姊呢,我是帶個高度的期待的,因為很早就跟我報名上課了!但就你的問題結構來看,你離純熟還有一段路要走喔!請給自己下點狠心,繼續來上課,還有繼續提問,只要純熟了,妳今天的問題爾後就會自動消失了。

客戶太太不考慮長照險,我該怎麼修正,可以講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