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1 月 14 日

客戶婉拒見面後,如何重新引起注意並推進關係?



有一位轄區女客戶,之前協助辦理滿期金給付而接觸,僅見過一次面,

因長住外縣市,所以互動皆以line為主,

互動內容為公司重要通知或重要節日祝福。

前陣子line我表示老公想幫兩位小孩了解保險(老公見過一次面,但沒有取得聯絡方式),取得line後,都與老公聯繫。

規劃完成後,有提出見面邀約,

但客人表示先線上聽內容再決定時間,

於是電話上分析規劃方向,並詢問怎麼會想找我規劃,

整體聽起來客戶是滿意的,期間也未報價。

後來客人仍需要資料看,才轉傳電子檔給他(包含價格)。


過幾日詢問結果,客戶表示附約佔比太大,怕小孩之後繳不起。

於是提出再調整內容,但客戶就沒有回應了。

雖然知道取得見面機會,成功機會會提高,

但像這樣客人婉拒見面情況,想請教老師怎麼洽談合適,

另外我應該怎麼進一步追蹤,引起客戶的注意力,謝謝🙏


好的,現在我就用我的觀點,與我的「策略型AI顧問」來提供你解答。

「策略型AI顧問」不只是提供答案,而是結合我的洞察與AI邏輯的智慧夥伴。

它的價值在於讓我思考更全面、判斷更精準。

它經過長期訓練與框架校正的AI,能依據情境進行推演與策略設計,理解我作為顧問思維中的問題定義、變數分析與決策節奏,協助我快速抓出關鍵槓桿點。

當我的洞察結合AI的分析,就形成「雙引擎決策模式」——我提供價值判斷與經驗脈絡,AI則進行建模與語言結構化。

最終,它讓我的解題思維被放大,更具「角度、深度、廣度」精準的提供解答。


案例主題:客戶婉拒見面後,如何重新引起注意並推進關係


一、問題拆解:這不是拒絕,而是「觀望期的安全需求」

這位客戶的情況屬於「半信任狀態」——她願意聽內容、願意給資料,但暫時不願意見面。


這代表她對你有理性上的信任(專業、資料正確),但尚未建立情感上的安全感(感覺被理解、不被推銷)。

問題的本質不是「不想買」,而是她可能在思考:「我是不是太快行動了?」「這個規劃會不會讓孩子以後有負擔?」


她並沒有否定方案,而是進入「暫停區」,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防衛。

因此,解題方向要從「如何說服」轉為「如何陪伴她回到安全區」。
你要做的,是降低焦慮、重建掌控感,而不是再度推進成交。

成交的節奏,你要掌握好。


二、行為經濟學分析:她拒絕的不是商品,而是「不確定感」

這位媽媽的話:「怕小孩之後繳不起」,看似理性,其實是“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的典型表現。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人面對「可能損失」的焦慮遠大於「可能獲得」的喜悅。
所以當她感覺到「孩子會不會被迫繳不起?」時,她不是在評估數字,而是在避免內疚。

另一個潛在偏誤是訊息過載效應(Information Overload)。
當你傳了完整方案電子檔(含保費與附約結構),她接收到太多資訊,思考壓力升高,大腦會啟動「暫停行動」機制,也就是所謂的「再看看」。

這兩種心理反應的共同點是:不是拒絕,而是想延遲決定以降低焦慮。

👉 因此,你不需要再多一份說明,而是要提供「一種可以安心思考的節奏」。


三、顧問節奏設計:從拒見面 → 願互動 → 願再聽

要突破這種「禮貌拒絕+消失」的狀態,最重要的原則是——讓客戶在你身邊思考,而不是離開你思考。


以下是你可以運用的四步顧問節奏,每一步都對應到她的心理關卡。

① 安全感確認:先穩定關係,解除防衛

話術建議:

「我完全理解您想多想一點,畢竟這是為孩子長期考量的規劃,謹慎是很重要的。
其實這階段不急,我可以幫您把孩子的繳費年期、附約比例再簡化一份,讓您更容易比較。
我想讓您先安心,再決定要不要見面。」

這一段不是在「邀約」,而是透過「理解」來建立信任。
當對方聽見「你站在她的立場」,防衛就會下降,
她才可能再開啟新的對話回路。


② 簡化選擇:讓她從「否定」轉為「選擇」

話術建議:

「多數家長會分成兩種考量:一種是保障重的、保費輕;另一種是儲蓄比重高、附約少。我幫您各整理一版,您覺得哪一個方向比較接近您的想法?」

她說「附約太多」不是在拒絕,而是在尋求「更簡單的理解」。
當你讓她從「要不要」變成「選哪個」,焦點就從防衛轉向參與。
這是典型的顧問式引導:把複雜問題,變成可參與的選項。


③ 給出控制:讓她覺得「自己說了算」

話術建議:

「整個規劃不會固定,您隨時可以依照孩子的情況調整。
我只是提供不同角度,最後的決定都在您手上。」

這句話會讓她的掌控感回來。
越是理性型客戶,越需要感覺「被尊重」,而不是「被推動」。
你讓她知道「自己仍在主導」,她就不會逃避溝通。


④ 小步承諾:從大決定變成小實驗

話術建議:

「我們可以先約15分鐘線上聊聊,專門針對您提到的附約比例。
我會用圖表呈現,不談金額,只幫您確認架構是否合理。
若覺得方向正確,再安排正式會面就好。」

這樣的提案,把「見面」變成「微互動」。
當門檻下降,她更容易說「好」,而你也重新拿回節奏。


四、ATM法則追蹤策略:從消失客戶 → 重新活化

這種情況下,「追蹤」不是催促,而是創造存在感。
你可以運用我教你的ATM 法則(立刻行動、定期分享、持續不斷),就能讓冷掉的客戶重新對你產生熟悉感與信任。


A=立刻行動

在客戶說完「怕孩子繳不起」的當下,
你可以立即發一則簡短訊息:

「這是今天討論的重點摘要,我也針對您提到的附約問題,試著重新配置一個比例版本。
您方便時看看,我再依照您的方向細調即可。」

這種「即時回應」能建立專業與關懷的印象,讓對方覺得「你在持續為她思考」。


T=定期分享

進入觀望期的客戶最怕「銷售壓力」,但不怕「價值提醒」。
你可以每1~2週發送一次輕內容:

「上週有篇文章提到,許多家長會利用『保費分期結構』降低子女壓力,想到您之前的顧慮,這篇很值得參考。」

這不是推銷,而是「記得她」的表現。
長期下來,這會形成心理上的熟悉依附,讓她覺得:「你是關心她孩子的人,不是業務。」


M=持續不斷

當你三次、五次、十次都保持節奏,即使她沒回,
她也會默默感受到——你是穩定的存在。
在行為心理學裡,這叫「安全依附效應」。
一旦未來她或先生再次討論孩子保障,你就會成為最先被想到的人。


五、結語:別催成交,先穩關係

這位客戶的拒絕,不是理性判斷,而是情緒保護。
她拒絕的是「焦慮感」,不是「你」。
所以成功的關鍵不是再解釋一次方案,而是創造讓她能放心再回頭的環境。

成交,其實是信任的副產品。
當你用顧問節奏陪她安全思考、用ATM法則穩定陪伴,
她的心會從「怕錯」轉為「不想錯過你」。

到那一刻,見面自然水到渠成,
成交也就變成她「主動完成的決定」。


有問題再提出,沒問題,請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吧!

雷龍式銷售 黃國華


學員心得回饋:

「頂尖的保險顧問是打心戰,而不是口水戰」,老師的問題答疑在這篇展現得一覽無遺。

記得剛開始跑客戶時,容易把所有的拒絕往心裡去,覺得自己不被喜歡、不被接受,甚至不是做業務的料。

後來有了業務經驗,知道心情上如何快速消化拒絕,卻仍摸不清客戶背後動機。

直到參與幾次SPIN課程,接觸到「框架效應」後,終於知道一套有效方法,把客戶拒絕轉化成自己資源。

原本認為學會掌握框架效應應用後,不用在擔心往後客戶的各種拒絕;

但在讀完老師的回饋,才真正明白,其實客戶的拒絕是可拆解且有跡可循,

甚至有些回應看似拒絕,實則源自對方安全感不足,或覺得失去掌控權,所以想延後決定……

如果沒有識別出這些差異,就會誤以為客戶意願不高。

最後對於ATM法則應用,謝謝老師提供具體的做法,

讓自己更有方向去執行,確保跟這位客戶保持在「不是成交,不然就是成交的路上」。

snowsky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LOGO-白色-文字.png

關於黃國華

鴻語顧問創辦人
2023 MDRT焦點會議講者
行銷與流通研究所碩士
通過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考試
「5分鐘上手圈粉攻略」作者

聯絡資訊

訂閱電子信

即時收到業界最新消息

週週提供業務心法

© 2025 鴻語顧問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