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華-雷龍式銷售第一人
台灣頂尖銷售專家 鴻語顧問有限公司
台灣頂尖銷售專家 鴻語顧問有限公司
故事要好記,有「哏」就吸睛
親愛的夥伴們,您好,我是王子:
繼上回的「故事架構」,談到故事的「主旨」與「結論」非常重要,在使用故事時要先確認「故事主旨」,並在故事後用清楚的說明「為故事下結論」,增進聽眾對您想說的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與體會,避免有聽沒懂的狀況後,今天要繼續說明故事的第三個重要部分-「Set 哏」。
「哏」,讀作「ㄍㄣˊ」,字義是「滑稽、有趣」的意思,後來衍生成說唱藝術-「相聲」的術語,指相聲中的笑點,也能用來直接指某個笑話或橋段。後來民眾口耳相傳,把「哏」誤以為是「梗」字(讀作ㄍㄥˇ),我們平常說「有梗」,就是說這個故事或笑話有笑料,「老梗」就是指這個故事/笑話已經是老掉牙的、大家都聽過的笑點了。
「Set 哏」,也就是「Set 梗」、「鋪梗」的意思。在故事裡面鋪墊有趣的笑點或反差句、雙關語,會讓大家在聽故事的同時,有捧腹大笑、會心一笑的效果。一個好的「有梗故事/笑話」不但能夠有效調節現場的氣氛,還能讓大家聽完故事以後,因為這個有趣的「梗」,而印象深刻,牢牢記住。日後要想起這個故事,只要提起「梗」,就能恢復印象;在團隊中引起大多數人共鳴的「梗」,還能進一步成為團隊特殊的共同默契,變成共通語言,拉近你我的距離。
結婚紀念日的晚上,妻子在Line上傳訊給老公,撒嬌得跟先生說:「老公,今天是很重要的日子,我們可不可以去吃大餐?好好慶祝一下嘛!」
工作的先生不耐煩地回訊:「嘖,有什麼好慶祝的……你是想吃啥?」
妻子回傳道:「這麼冷的天氣,吃火鍋最好了!人家想吃火鍋!帶人家去吃火鍋嘛!」
先生看了訊息,沒再回什麼,隔了三分鐘,回傳了一張看不見蟹螯,但蟹腿超長的巨無霸帝王蟹的照片。
妻子看到照片高興極了,開心的說:「哇,親愛的,你要帶人家去吃超級帝王蟹喔!」
先生不正面回答,說道,「看到這張圖片了嗎?我跟這張圖片,有一個共通點。」
妻子興高采烈的說:「是跟超級帝王蟹一樣超級給力嗎?」
先生:「我跟牠一樣,超級沒鉗啦!」
上面的故事,就是運用了文字讀音相近的「雙關語」的了一個語音「哏」。用「沒鉗的帝王蟹」,告訴太太自己「沒錢啦」,婉拒了太太的要求。
我們在聽完這個故事以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沒鉗」,這就成了一個笑話的記憶點。下次講到「沒鉗」,就會想到這個故事,這個關鍵字就變成共同提取故事共同的記憶。
一個好梗要怎麼鋪墊進故事中呢?
我們可以使用兩種方法來構思笑點:
1.透過語言諧音來鋪墊「雙關語」、「諧音語」
早期的歇後語、燈謎,都很喜歡用雙關諧音梗,例如:廁所裡撐竿跳-過分(糞)、賣布不帶尺-存心不良(量)、廚子回家-不跟你吵(炒)……等等,來營造有趣的效果。
現今這一類的諧音笑點最常體現在我們所謂的「冷笑話」中,如「母鯊大」->「公鯊小」、如何讓買回來的奶茶變大杯?念大悲(杯)咒、什麼人不能在加油站工作?油腔滑調(油槍滑掉)的人。
這類笑點會鋪墊一個和「梗」不相干的情境,然後把「諧音梗」放在裡面,大家本來對情境說明沒有預設立場,當「諧音梗」出現時,就會讓人防不設防,會心一笑。
2.透過「反差」、以及「不可預期」的效果。
這一類的笑點通常在以違背聽眾對「常理」的認知,打破大家既定的思考習慣來造成「效果(笑果)」。
例如:我的前女友離開我跟別人跑了->我真!
在上面這一句,觀眾的預期可能是-我覺得好難過;但透過顛覆思考,會讓觀眾有被翻轉的感受。
再例如:他凶狠的走過來,盯著我,還惡狠狠地警告我不可以通過!->我怎麼感覺有點小心動呢~~
透過情境形容,大家認為-我會很害怕,沒想到居然不害怕,反而有心動感,這就是反差和不可預期的運用。
這類的反差梗最常在脫口秀、相聲當中被運用,常常會有讓觀眾捧腹大笑的效果。
我們可以適當加入這兩種效果,來讓故事更吸睛,更容易記憶。也可以多蒐集這兩種素材故事,放入表達當中,一樣會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喔。
讓故事完整的小回顧:
說故事時,我們使用以下三步來準備故事,就能讓故事完整:
就能讓故事變得豐富有層次,有趣又有道理,幫助您在溝通表達上更加豐富有趣味。
我是王子,我們下集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