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華-雷龍式銷售第一人
台灣頂尖銷售專家 鴻語顧問有限公司
台灣頂尖銷售專家 鴻語顧問有限公司
大家好,我是雷龍式銷售第一人,國華老師
「為什麼你的認知,跟對方的理解,有著這麼天差地別的差異呢?那是因為大腦有三大簡化資訊的機制,『刪減、扭曲、一般化』。」
某次,我請兒子去把我的西裝拿上來,他很聽話,馬上說:「好!我去拿」
一、會他端著一盤西瓜上來,我看了一頭霧水,我說我的西裝呢?
他說:「你不是要我去拿西瓜嗎?」
我看了好氣又好笑。
還有一次,我去醫院,掛完號之後等叫號。等了一會之後,我聽見護理師大聲說:「帥哥…帥哥…」
我當時正在滑手機,我想應該不是叫我,我繼續滑手機。結果,護士還是繼續叫:「帥哥…帥哥…」我想想,好吧!看她叫了這麼多次,那就別辜負人家這個獨特的審美眼光好了。於是我就走過去問她說:「你是叫我嗎?」
她說:你是下一個嗎?
哇勒!原來她是說:「下一個」不是「帥哥」啦!當下真的覺得好糗。
聽完我兒子與我自己的兩個案例,我相信,你平常的生活中,應該也會發生類似的情形對吧!那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誤會呢?答案很簡單,就是你的想法,透過溝通之後,與對方的理解,很可能不一樣。
為什麼會不一樣呢?本集的內容,就要跟你解密,大腦神奇的運作原理,理解了原理之後,再來學我準備交給你的各種語言的力量,你將更知道該如何運用。
要構成一個完整的溝通,基本是要有這四個元素的。那就是「發方、收方、訊息,還有方式」。簡單舉個例,你大聲的告訴樓上的兒子說:「兒子,下來吃飯囉!」
你就是「發方」、兒子就是「收方」、“下來吃飯了”是「訊息」、你用「嘴巴傳遞聲音語意」就是方式。所謂的方式,概分為文字、聲音語調、肢體語言,這三種。
為什麼會不一樣呢?主要的關鍵原因就是,發方所發出的訊息,在收方收到訊息之後,是如何進行解讀的,兩者有著極大的差異。
現在我就來跟你進行揭秘,大腦到底是如何製造訊息,以及人是如何解讀外在所接收到的訊息的。
首先,我要教你認識大腦的兩個原則,叫「空白原則」與「焦點化原則」。
我在第一集有跟你說過,就心理學的角度,將大腦分成兩層意識。一層是你可以自由控制的表層意識,另外一層是你無法自控對潛意識。這兩層大腦,有著不同的影響力。表層意識像衛兵,看似力量很大,實則很小;潛意識像國王,因為不能自控,所以時常忽視它的存在,但他不但存在,而且力量無窮。
我這樣形容潛意識好了!它就像古代女皇帝武則天一樣,垂簾聽政。雖然默默地不說話,卻影響力十足。
我們從小到大,藉由「視、聽、觸、味、嗅覺」五種感官,蒐集對外界的資訊,長期下來會積累在你不可控的潛意識中,之後會形成自動執行的程式,讓你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產生行動。
例如你一起床就會去刷牙洗臉,這就是一種你不用思考,就會去進行的無意識行動。潛意識就是這樣默默地影響你,但你很難察覺。
而且,大腦特別對你生命的保護尤為重視,為了確保你生命安全,大腦永遠都在確保你的「安全」與追求「安心的感覺」。所以,大腦都會第一時間,直覺的判斷,當下你所接收到任何的外在的訊息,是否可以令你達到「安全」或「安心的感覺」。這裡所說的直覺,其實就是來自於潛意識。
什麼是「空白原則」呢?就是大腦為了及時判斷你是否安全,大腦本能的一種機制。「空白原則」的運作方式是,大腦為快速了解事物,他會利用「內部資訊」跟「外部資訊」來填補未知的空白。
例如,當你看到一隻狗,你身上的視覺感官系統,會將看到這隻狗的訊息傳送到大腦內進行解讀,若是「內部資訊」知道是什麼,那就會立刻進行解答,若是安全的話,那就能解除大腦的不安感。
但若這輩子都沒有看過狗,大腦就會調動外部資訊進行解讀。例如你會想要知道狗是什麼東西,特別更想知道,這種動物會不會給你帶來危險。
我們每天生活在大量的資訊中,為了快速的了解與取得必要資訊,所以大腦會有「焦點化」跟「刪減」的傾向。你不可能同時掌握所有資訊,一次只能聚焦一種資訊。例如你現在的注意力在聽課,你會忽略腳的感覺。但你現在將注意力移到腳,你會發現你的腳或許正碰著某個東西。
因為大腦有「焦點化原則」的這個機制,才能讓每天接收到的大量資訊變得簡單,這是它的優點。但伴隨的缺點就是,因為長期簡化收集到的各種資訊,這些資訊會形成許多個人的主觀意識,那每個人型成的主觀意識不同,這才讓人與人的溝通產生誤會。
簡單地講,「空白原則」跟「焦點化原則」的目的,就是大腦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外在的各種資訊,以滿足你的安全及安心的感覺。而且,這兩個原則,時常在你無意識的情況下一直默默地進行著。
好!那除了這兩個原則之外,大腦又是怎麼將自身經驗,轉換成語言的呢?
這有賴於大腦的三大簡化機制,叫「刪減、扭曲、一般化」。
首先是
簡單的說,什麼是刪減呢?就是我們和別人說話時,我們並不會將自己知道的所有資訊說出來。大腦會先進行「刪減」之後,在將你的內在訊息轉換成語言,再透過不同的方式傳送出去,像是說話。
NLP裡,有一個有名假設前提,叫「地圖不等於疆域。」什麼意思呢?地圖是讓你知道位置,但是實際現場的山川美景,或是高樓大廈,並不是地圖可以完全呈現的。可是,地圖卻因為刪減了大量的資訊量,方便人們攜帶,藉由「地圖」你能按圖索驥,到達指定的地點。
我舉個例子你就會理解。你來過苗栗頭份市嗎?有!那太好了,我家就住在頭份市,有來跟我說,我盡地主之誼,請你吃飯。好!你可以跟我說一下,頭份這個地方嗎?
就算你再怎麼熟悉頭份,也無法跟我窮盡說出頭份的所有細節的,對嗎?也就是說,頭份這個地方,其實有很大量的資訊,但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形容一個地點,那你大腦的「刪減」機制就會被啟動,目的,就是為了能傳達資訊。
例如,你聽過很多簡化的用詞,像是:超跑(超級跑車)、北車(台北車站)、繳清(減額繳清)、都算是。
我們若要專注於周遭的每一件事物,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會使我們的大腦過度負載。因此,刪減,使我們得以選擇性地專注於我們經驗中,所認為重要的資訊而排除其他不重要的。
什麼是扭曲呢,就是人時常會用自己的想法與心情,去投射在別人的行為上。這樣很可能會比「刪減」的簡化機制,所造成人與人的誤會更大,因為扭曲時常會有加油添醋,甚至有火上加油的跨大效果。
「投射(英語:projection)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一個人下意識地否認自身不良的思緒、動機、欲望、或情感,而將其賦予外部世界,通常是其他人。」
每人獨特的觀念就很像一個過濾器,當資訊通過這個過濾器後,會轉變成每個人獨有的見解,就是前面所說的主觀意識,因此就喪失原本資訊的本質。在這情形下,大腦理解的資訊,就是遭到扭曲後形成的產物。
舉幾個例子。
女友說:「五天都不跟我聯絡,我就知道他不夠愛我啦!」
或說你:「這家店都沒有人,肯定是東西不好吃。」
或是媽媽跟兒子說:「你整天玩手遊,甚麼事都不用做啦!」
或是聽到有人說:「這麼胖,肯定是因為很懶!」
所說的這些情形,其實都不一定是真實的,但你時常這樣說,或是聽別人這樣說,對嗎?但這些說法就叫「扭曲」是大腦簡化資訊的一種機制。
簡單地講,「扭曲」就是我們不會事事都如實地傳達事實,而會先加上自己的解釋,再將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說出來。
還有一個大腦簡化資訊的機制叫做「一般化」這我在下一集,再來教你。
最後幫你做一下本集的重點整理。
「空白原則」就是大腦為快速了解事物,他會利用「內部資訊」跟「外部資訊」來填補未知的空白。
「焦點化原則」就是大腦會將每天接收到的大量資訊變得簡單,專注在必要的資訊上。
「刪減」就是我們和別人說話時,我們並不會將自己知道的所有資訊說出來。
「扭曲」就是我們不會事事都如實地傳達事實,而會先加上自己的解釋,再將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說出來。
好!我是雷龍式銷售第一人,國華老師!希望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期待下次,再一起與你共同學習。
對了!若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也請你分享給你的夥伴喔!下集見,掰掰!